印度之旅福斯特(印度之旅 福斯特)

erjian2022-08-0347

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于《印度之行》小说的资料吗?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代表作。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是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未婚夫。印度医生阿齐兹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1984年,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将福斯特的作品《印度之行》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印度之行的剧情简介

20世纪20年代,住在伦敦的穆尔夫人带着少女阿德拉前往印度去看望她的儿子、阿德拉的未婚夫罗尼。二人都渴望通过此行能加深对印度的了解。

然而,抵达后,她们才发现当地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一切并非心中所想。穆尔夫人感觉到儿子已变得官气十足,完全不把印度人放在眼里,这使她很反感。

所幸她们遇到热心的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阿齐兹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但是,满身伤痕的阿德拉突然惶恐地从洞内逃出来,将这个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转。

扩展资料:

《印度之行》的角色介绍:

1、阿德拉·奎斯特:

阿德拉·奎斯特天真纯洁、富于幻想和好奇心而又优柔寡断的英国少女,对异国风情颇为好奇。到印度后,她见未婚夫已变得官气十足。

不由得对于自己的婚约产生了动摇。与此同时,与英国文化迥然不同的印度文化亦使她在心理上受到影响,以至于在山洞中产生幻觉。

2、阿齐兹:

阿齐兹热情善良的穆斯林医生。他受过西式教育,笃信爱与平等,对于代表先进文明的英国人表示友好与崇敬,非常努力地跨越信仰和文化差异。试图与英国人交朋友。但是,在和同胞在一起时,他也会吐露对那些傲慢的英国人的不满。

3、穆尔夫人:

穆尔夫人是英国老妇人,年过七旬却思想开明,对印度不抱偏见,渴望了解真正的印度。她认为上帝是博爱的,对全人类有着完全平等的热爱,对所有信仰都表示尊重和敬畏。然而,马拉巴山洞之旅让她对以往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不确定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之行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谁能给我些关于他的介绍,要中文的。谢谢。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年-1970年),英国小说家、散文家。

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父亲是建筑师,福音派信徒,强调一个人应有道德责任感。母亲则比较随和、宽容。幼年时父亲去世。少年时,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这是一座“公学”,在这里的经历使他以对英国“公学”十分反感,因为这种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体格发育好,头脑也比较发达,但心灵全不发达”。

1897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与新实在论哲学家穆尔和古典学者狄金逊交往,生活在一种自由主义、怀疑论、崇拜南欧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气氛中。

开始创作后,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布卢姆茨伯里派的一员,强调爱、同情、敏感、美的创造和享受、追求知识的勇气,实际上是流行在上层知识分子中间的人文主义精神。他反对基督教,但不反对宗教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埃及亚历山大城,在部队中任文职。1912和1922年先后两次游历印度。1946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聘他为荣誉研究员。1970年在考文垂逝世。

他著有《霍华兹庄园》(Howards End,1910)、《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莫瑞斯》(Maurice)等小说,而非小说作品有《小说的几个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并曾经荣获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现在美国文艺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设立有E.M.福斯特奖(E.M.Forster Award)。

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五部小说和一部演说集。此外还有一部杂文集(《阿宾哲收获集》,1936)、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传记。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书名是蒲柏的一句诗的后半句,前半句是“蠢人们却闯进了”。小说写英国中产阶级的宗教道德观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复杂。《最长的旅行》(1907)的主题是现象与实在(实际的存在)的矛盾。书名引自雪莱《灵魂上的灵魂》一诗,意指不自由的结合是“最令人厌倦、 最长的一次旅行”。 故事写的是想象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评论都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成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以意大利为背景,用喜剧手法写虚伪与真实,自由、爱、音乐、意大利下层人民、自然风景等与假道学、虚情假意、传统陋习、英国市民阶层、窒息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说是《霍华兹庄园》(Howards End,1910)和《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霍华兹庄园》写代表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莱格尔姐妹和同一阶层代表实干、缺乏想象和傲慢的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印度之旅》是作者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把“联接起来”的思想扩大到不同的民族。

福斯特的小说属于英国风俗小说的传统。它的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反映。他以此为武器,讽刺、批评英国社会,并相信实现了“爱的原则”,社会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幽默而微带讽刺。文字优美精练,常用一些象征手法,耐人寻味。

《小说的几个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1927)是1927年作者应剑桥大学之请所作的一系列“克拉克讲座”的演讲集。此书与勒勃克的《小说技艺》(1921)同为比较系统的论述小说艺术的著作。

福斯特曾发表过中篇《机器休止》(The Machine Stops,1909)。他自认这篇作品是特地为了针对一些乐观(在福斯特着来则属天真)的论调而写的。故事叙述未来的社会由於对机器过分依赖后来机器发生故障,一切停顿下来,人类由於再无独立求生的能力,遂一一死在停顿了的机器的怀里。这篇极尽讽刺的作品,在相隔了大半个世纪的今天着来,警世触目之处仍然不减当年。

求分享《印度之行(1984)》百度网盘资源,主演是朱迪·戴维斯

链接:

提取码:8gm7

《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1984)》

导演:大卫·里恩

编剧:大卫·里恩、桑塔·拉马·劳、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主演:朱迪·戴维斯、维克多·班纳杰、佩吉·阿什克罗福特、詹姆斯·福克斯、亚历克·吉尼斯、奈杰尔·哈弗斯、迈克尔·卡尔佛、萨伊德·杰弗瑞

类型:剧情、历史、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

语言:英语、印度语

上映日期:1985-07-11

片长:164分钟

又名:印度之旅、印度之路

英国女子艾德娜(JudyDavis饰)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远赴印度,此行既为了探望艾德娜在印度做地方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亦可同时拓展视野。艾德娜的心思不在白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而是更渴望了解印度的异域风情,并因此与当地医生艾斯结识,艾斯对英国人充满纯洁的敬佩之情,虽然偶有失望,但他仍然为摩尔太太的优雅气质赞叹、时常帮助白人解围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好心的艾斯为了满足艾德娜的愿望,担任向导带领艾德娜与摩尔太太参观郊外的马拉巴山洞,岂料两名女士在山洞中倍感不适,艾德娜更是浑身伤痕的跑出了山洞……此行引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艾斯对艾德娜欲行不轨,将其监禁。艾斯的命运,此刻掌握在了艾德娜的手中。

本片根据E.M.Forster小说改编,获1985年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十余项专业褒奖。  

谁读过小说《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的?

《印度之旅》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年—1970年)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把“联接起来”的思想扩大到不同的民族。

福斯特的小说属于英国风俗小说的传统。它的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反映。他以此为武器,讽刺、批评英国社会,并相信实现了“爱的原则”,社会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幽默而微带讽刺。文字优美精练,常用一些象征手法,耐人寻味。

两个传统的英国贵族女子,摩尔太太和桂斯特决定展开印度之旅,希望藉著旅程,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从而广阔眼光。但到达后才发现当地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一切并非心中所想。幸运地,她们遇上热心的亚薛思医生,更请缨带领她们参观神秘的马拉巴古洞,直到满身伤痕的桂斯特突然惶恐地从洞内逃跑出来,将这个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转。而他们身上的肤色,会否是牵起一场种族间斗争的关键?

《印度之行》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印度之行》([英] E. M. 福斯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 j3cp   

书名:印度之行

作者:[英] E. M. 福斯特

译者:冯涛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9-1

页数:496

内容简介: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奎斯蒂德小姐结伴来到印度的小城昌德拉布尔,探望担任殖民地官员的儿子和未婚夫,她们很快就感觉到陷入那与世隔绝并充满偏见的英印社会当中,为了能探索“真实的印度”,她们跟当地的一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成为朋友,并在对方的热情邀请下同游郊外的名胜马拉巴尔石窟。在精神恍惚间,阿黛拉感觉受到了阿齐兹的攻击,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英国统治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双方成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敌对阵营。当地公立学校的校长塞西尔•菲尔丁公开站到了为阿齐兹辩护的阵营,在庭审过程中逐渐认清真相的阿黛拉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于洗脱了阿齐兹的不白之冤。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公认为作者最优秀的文学成就;小说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更脱出政治与民族的窠臼,力图指明人类在一个至今尚不为我们的头脑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于探索整个人类何以自处、共存与救赎的终极道路。小说极富象征意味与哲理深度,既引人入胜又诗意盎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作者简介: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ghezv/4687.html 转载需授权!

印度之旅福斯特

上一篇:草原上的黄河文化发展之乡(黄河沿岸的黄河文化)

下一篇:广东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