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陆生动物是怎样演化的?
123456789ZAQXS 魔法学徒 一级(39)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自然科学快到期问题
• 昆虫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该怎写?
• 三道管接头与三通管接头的区别
• tsp问题描述问题!
• Sag 471(OSi Specialties) Sag 471 是一种/颗粒/微粒/干粉状物质
• 农药雾珠VMD值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陆生动物是怎样演化的?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14 小时
我要写论文
提问者:羽翼魔人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4 条
我们都知道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大约3.65亿年前,鱼类从水里走上了陆地,进化为爬行类,最终人类诞生了。不过科学家一直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鱼类是如何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上生活的。这就是进化史上著名的“迷失链条”。童话故事中,这种迷失的动物有着美丽的名字——“美人鱼”。不过,随着一种古怪生物的化石被发现,3亿多年前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伟大时刻可能将得到再现。
来之不易 在化石宝库找了5年
1999年,舒宾和达舒勒带领着考古小组来到加拿大的埃尔斯莫尔岛。
从地理书上得到灵感
他们是被一本地理书上关于埃尔斯莫尔岛上有着丰富的泥盆纪岩石的描述吸引而慕名而来的。
在泥盆纪,埃尔斯莫尔岛位于地球赤道附近,气候温暖。由于当地泥盆纪岩石保存完好,没有受到人类文明破坏,也没有植被覆盖,比较容易找到化石。但在遍地化石的地方,古生物学家却几年都没有找到需要的化石,直到2004年,他们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在一个采石场发现了几块保存完好的鱼化石。这就是“提克塔利克”。
那是鱼吃鱼的世界
“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食肉动物——大的小的——‘提克塔利克’是其中最优秀的肉食动物,”舒宾说,“那是一个鱼吃鱼的世界,鱼类要么体形大有锋利的牙齿,要么小却披上盔甲。”古生物学家马上意识到他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提克塔利克”可能是一种鱼类,却有显著的陆地动物的特征,头部适合抬起,甚至可能是用肺呼吸。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胸骨与鳍相连,像四足动物的肢体,你可以感觉到它曾经在地上走来走去。”一名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说。
赤道大鱼长眠北极
据美国媒体5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尼尔·舒宾和美国自然科学学会的爱德华·达舒勒教授带领的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在加拿大北极圈内、距离北极966公里的埃尔斯莫尔岛发现了几块保存完好的鱼类骨骼化石。
这些骨骼化石最长的有3米,属于一种未知的远古生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古老的生物生活在3.75亿年前位于赤道附近的河流里,随后因为板块运动,赤道附近的陆地漂移到地球的最北边,它也就长眠于此。
命名为“大浅水鱼”
这种远古生物有鱼的特征,长有鱼鳍、鱼鳞,体形也和鱼类相似。不过在仔细检查后,科学家发现它同时具有陆地生物的特征。从胸部长出的鳍由骨骼组成,与原始的陆生动物前臂相似,有趾头、手腕、手肘和肩膀,这让它做一个简单的伸展动作,就能够爬到岸边,也可以通过弯曲前臂在河床爬行。
它还有个扁平的头部,像现在的鳄鱼,头骨上有锋利的牙齿,证明它是食肉动物。它的头部由颈支撑,这样头部就可以自如地转动。如果动物长时间离开水面,那么就需要有坚固的颈部,让头部能自由地转动。眼睛位于头顶和颈部起点处。另外,它还有肋骨和其他一些类似四足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生物属水栖动物向陆生动物过渡的“中间动物”,是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恐龙、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并把它命名为“提克塔利克(Tiktaalik)”,这个词在因纽特人语言中的意思是“大浅水鱼”。
是鱼也是陆生动物
除了是生物进化论中鱼类向四肢动物过渡的重要证据外,科学家认为,“提克塔利克”还有力地驳斥了宗教创世论,此前,由于一些关键的过渡性生物的缺失,削弱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可信性。
“这是一种鱼,却惊人地集合了陆地动物的特征,”舒宾教授说,“这种动物代表了水栖动物到陆生动物的过渡,我们人类也属于陆生动物。有时候我们叫它大脚鱼。”
舒宾和达舒勒将他们的发现刊登在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他们认为“提克塔利克”是鱼石螈和棘螈之间的“中介”。掌鳍鱼是生活在距今约3.85亿年前的一种鱼类,鱼石螈则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生活在陆地上的四足动物,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65亿年前。而两者之间的进化物种一直是个空白。
“提克塔利克”定于4月6日至5月初在英国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展出。科考小组打算今年7月从埃尔斯莫尔岛带回更多化石。
意义非凡
“可以与发现始祖鸟媲美”
古生物学界普遍对这项发现持高度肯定态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安德鲁·米尔纳博士表示,发现保存如此完好动物化石的意义确实不同寻常。他说:“这些化石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它包括了一个几近完整的骨架,可让科学家从中了解动物的进化过程。”
古生物学的“罗塞塔之石”
舒宾教授的学术对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埃里克·安尔伯格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妮弗·克拉克教授分别撰文表示,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也曾发现过生活在泥盆纪晚期的几种过渡性鱼类的化石,但这种“大脚鱼”很明显是“鱼和陆地四足动物”之间的“联系纽带”,一种“过渡形式”。因此,这项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发现始祖鸟的意义相媲美。
瑞典国家科学基金会古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赖恩则说,这项发现可以说是古生物学的“罗塞塔之石”(法国士兵1799年在埃及挖战壕时掘出的一块石碑,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之谜),“它是一种模糊两种生命形态(水生动物和陆地动物)之间区别的化石,使我们对于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从游动的鱼到四处乱走的四足动物之间的进化过程有了全新的理解。”
“过渡形式”反击“神创论”
学者们认为,这项发现对于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意义尤其重大。“过渡形式”(或者“中间动物”)是进化论的核心,因为它们精确表明了一种动物能够变异成另一种动物。而长期以来,保守的“神创论”者攻击进化论的最有力武器就是科学家们不能找到证明物种演化的“过渡形式”化石。他们认为,现在的化石数量比达尔文时代多得多,但很多动物看起来都是各自成形,彼此之间没有“过渡形式”。因此,他们坚持说世界是神创造,所谓“进化”根据不存在。
为反击“神创论”,古生物学家一直努力寻找各种“过渡形式”的化石。但由于“过渡形式”只生活在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种类及数量极少。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它标志着恐龙向鸟的过渡。
黎明
进化简史 我们是如何长出双脚的?
——从鱼到人的发现之旅
地球上的生命有太多精彩故事,其中之一是关于我们人类是如何得到双脚的。科学家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登上了陆地,长出脚,开始走路——这是生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那条鱼正是所有四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
但那条鱼是怎样长出脚的,却是最大的谜题之一,成为进化论面对的一大挑战。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答案躺在岩石堆里,在某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某些化石,说明一切。不幸的是,古老的化石太少了。
寻找泥盆纪的“失落化石”
于是,古生物学家踏遍全世界,对“人类如何获得双脚”的追问,变成了对“失落化石”的追寻。他们需要两种化石:一是最早登上陆地行走的四足动物化石;二是最早长出脚的鱼的化石。找到这两种化石并进行比较,就能知道鱼长脚的过程。
他们的目光锁定在泥盆纪。在泥盆纪以前,陆地上没有行走的动物,而在泥盆纪以后,陆地上到处都是行走的动物,因此四肢的进化一定是在那时发生的。
大发现:鱼石螈和掌鳍鱼
那种鱼的化石似乎不难找到。到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活在泥盆纪的掌鳍鱼的鳍中具备所有腿骨结构,只是缺少脚和趾。他们认为,残暴的泥盆纪太阳将水塘晒得日益干涸,一些掌鳍鱼不得不拖着鳍,“走”上陆地,去寻找深水区。在此过程中,它们的鳍变成四肢,并长出脚和趾,开始行走。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四足动物——我们的祖先。
为证实这一理论,科学家开始努力寻找最早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化石。20世纪30年代,一群瑞典科学家为此造访了格陵兰岛,在这趟旅程中,寡言少语的埃里克·贾维克发现了鱼石螈化石。他用数十年时间完成对这种古生物的分析,证明鱼石螈有手指和脚趾,并得出结论:当掌鳍鱼拖着鳍挣扎登陆之后,它便演化成为最早的四足动物——鱼石螈。
过渡形式:进化论核心
但立即有人指出,鱼石螈不是直接从掌鳍鱼进化而来。鱼石螈是完全成形的四足动物,而掌鳍鱼尽管有腿骨,却仍然是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中间动物”,能显示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的确发生过。这种动物既能行走,又有一半像鱼,亦即达尔文所说的“过渡形式”。
“过渡形式”是进化论的核心,“过渡形式”的化石也是物种演化中最重要的化石,同时也是最罕见的。它们只生活在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数量很少。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
此后的几十年间,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生活在泥盆纪的四足动物化石,并通过“地质考古”发现“干旱进化说”不能成立。事实上,在泥盆纪末期,地表已变得异常湿润,处处可见沼泽。四足动物的肢体不是用来行走,而是为了在湿地之间移动。
找到一块微妙的颚化石
但那个谜仍然没有答案: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究竟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过,那么半鱼半四足动物这种“过渡形式”到底在哪里?于是,古生物学家开始努力寻找“过渡形式”化石,只有找到这“缺失的一环”,才能驳倒“神创论”。
2000年,年轻的生物学家阿博格在东欧拉脱维亚一家博物馆随机抽取化石样本。在一个30年没有动过的抽屉中,阿博格发现一块从未见过的、仅有几厘米长的颚化石。通过对比分析,他认为,这就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其证明方法是把能够区别鱼和四足动物的解剖结构特点输入电脑,阿博格发现,掌鳍鱼的颚骨在一边,泥盆纪四足动物的颚在另一边,拉脱维亚这块动物化石的颚在两者中间。尽管是绝无仅有的证据,它却证明由鱼向四足动物的演变确确实实发生过。
回答者:ml373117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3 10:48
起初脊椎动物都生活在水里,是什么原因让原始鱼类第一次爬上陆地?最近加拿大的科学家提出一种新见解,认为原始鱼类最初来到陆地上是为了晒太阳取暖、获得能量,以便在水中捕食猎物时行动更敏捷。
大约在3.65亿年前的泥盆纪,一批生活在热带沼泽里的原始鱼类爬上陆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都是由这些鱼类演化而来的。对于鱼上岸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躲避掠食者或寻找搁浅的鱼为食。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学家提出,鱼上岸是为了晒太阳,以便回到水中时更有效地猎食。
对于那些原始鱼类来说,这实在是勇敢而浪漫的设想———为了能让冷血的自己在热带沼泽中活动更敏捷,不但把头露出水面,更全身心上岸裸奔。多么壮观的场景啊,一望无际的沼泽边缘,躺着无数鱼儿细嫩肉体铺陈的天体营,而且理论上绝对安全:鉴于鸟类与陆行动物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所以在鱼类刚刚流行上岸日光浴的时候,大地上与天空中不可能有它们的天敌———当然你要硬说有外星人来逮鱼吃,我也没办法反驳你。
当然这只是可能的假设之一,科学容许假设,只要这假设能够被证明属实。如果允许假设的话,我想烤鱼干可能也是这么进化来的。
回答者:agggad - 试用期 一级 9-3 10:57
lihai
回答者:小小夸克 - 助理 三级 9-3 11:11
鱼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鸟
回答者:ChopinFun - 试用期 一级 9-3 11:13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123456789ZAQXS 魔法学徒 一级(39)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自然科学快到期问题
• 昆虫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该怎写?
• 三道管接头与三通管接头的区别
• tsp问题描述问题!
• Sag 471(OSi Specialties) Sag 471 是一种/颗粒/微粒/干粉状物质
• 农药雾珠VMD值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陆生动物是怎样演化的?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14 小时
我要写论文
提问者:羽翼魔人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4 条
我们都知道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大约3.65亿年前,鱼类从水里走上了陆地,进化为爬行类,最终人类诞生了。不过科学家一直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鱼类是如何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上生活的。这就是进化史上著名的“迷失链条”。童话故事中,这种迷失的动物有着美丽的名字——“美人鱼”。不过,随着一种古怪生物的化石被发现,3亿多年前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伟大时刻可能将得到再现。
来之不易 在化石宝库找了5年
1999年,舒宾和达舒勒带领着考古小组来到加拿大的埃尔斯莫尔岛。
从地理书上得到灵感
他们是被一本地理书上关于埃尔斯莫尔岛上有着丰富的泥盆纪岩石的描述吸引而慕名而来的。
在泥盆纪,埃尔斯莫尔岛位于地球赤道附近,气候温暖。由于当地泥盆纪岩石保存完好,没有受到人类文明破坏,也没有植被覆盖,比较容易找到化石。但在遍地化石的地方,古生物学家却几年都没有找到需要的化石,直到2004年,他们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在一个采石场发现了几块保存完好的鱼化石。这就是“提克塔利克”。
那是鱼吃鱼的世界
“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食肉动物——大的小的——‘提克塔利克’是其中最优秀的肉食动物,”舒宾说,“那是一个鱼吃鱼的世界,鱼类要么体形大有锋利的牙齿,要么小却披上盔甲。”古生物学家马上意识到他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提克塔利克”可能是一种鱼类,却有显著的陆地动物的特征,头部适合抬起,甚至可能是用肺呼吸。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胸骨与鳍相连,像四足动物的肢体,你可以感觉到它曾经在地上走来走去。”一名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说。
赤道大鱼长眠北极
据美国媒体5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尼尔·舒宾和美国自然科学学会的爱德华·达舒勒教授带领的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在加拿大北极圈内、距离北极966公里的埃尔斯莫尔岛发现了几块保存完好的鱼类骨骼化石。
这些骨骼化石最长的有3米,属于一种未知的远古生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古老的生物生活在3.75亿年前位于赤道附近的河流里,随后因为板块运动,赤道附近的陆地漂移到地球的最北边,它也就长眠于此。
命名为“大浅水鱼”
这种远古生物有鱼的特征,长有鱼鳍、鱼鳞,体形也和鱼类相似。不过在仔细检查后,科学家发现它同时具有陆地生物的特征。从胸部长出的鳍由骨骼组成,与原始的陆生动物前臂相似,有趾头、手腕、手肘和肩膀,这让它做一个简单的伸展动作,就能够爬到岸边,也可以通过弯曲前臂在河床爬行。
它还有个扁平的头部,像现在的鳄鱼,头骨上有锋利的牙齿,证明它是食肉动物。它的头部由颈支撑,这样头部就可以自如地转动。如果动物长时间离开水面,那么就需要有坚固的颈部,让头部能自由地转动。眼睛位于头顶和颈部起点处。另外,它还有肋骨和其他一些类似四足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生物属水栖动物向陆生动物过渡的“中间动物”,是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恐龙、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并把它命名为“提克塔利克(Tiktaalik)”,这个词在因纽特人语言中的意思是“大浅水鱼”。
是鱼也是陆生动物
除了是生物进化论中鱼类向四肢动物过渡的重要证据外,科学家认为,“提克塔利克”还有力地驳斥了宗教创世论,此前,由于一些关键的过渡性生物的缺失,削弱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可信性。
“这是一种鱼,却惊人地集合了陆地动物的特征,”舒宾教授说,“这种动物代表了水栖动物到陆生动物的过渡,我们人类也属于陆生动物。有时候我们叫它大脚鱼。”
舒宾和达舒勒将他们的发现刊登在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他们认为“提克塔利克”是鱼石螈和棘螈之间的“中介”。掌鳍鱼是生活在距今约3.85亿年前的一种鱼类,鱼石螈则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生活在陆地上的四足动物,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65亿年前。而两者之间的进化物种一直是个空白。
“提克塔利克”定于4月6日至5月初在英国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展出。科考小组打算今年7月从埃尔斯莫尔岛带回更多化石。
意义非凡
“可以与发现始祖鸟媲美”
古生物学界普遍对这项发现持高度肯定态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安德鲁·米尔纳博士表示,发现保存如此完好动物化石的意义确实不同寻常。他说:“这些化石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它包括了一个几近完整的骨架,可让科学家从中了解动物的进化过程。”
古生物学的“罗塞塔之石”
舒宾教授的学术对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埃里克·安尔伯格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妮弗·克拉克教授分别撰文表示,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也曾发现过生活在泥盆纪晚期的几种过渡性鱼类的化石,但这种“大脚鱼”很明显是“鱼和陆地四足动物”之间的“联系纽带”,一种“过渡形式”。因此,这项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发现始祖鸟的意义相媲美。
瑞典国家科学基金会古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赖恩则说,这项发现可以说是古生物学的“罗塞塔之石”(法国士兵1799年在埃及挖战壕时掘出的一块石碑,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之谜),“它是一种模糊两种生命形态(水生动物和陆地动物)之间区别的化石,使我们对于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从游动的鱼到四处乱走的四足动物之间的进化过程有了全新的理解。”
“过渡形式”反击“神创论”
学者们认为,这项发现对于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意义尤其重大。“过渡形式”(或者“中间动物”)是进化论的核心,因为它们精确表明了一种动物能够变异成另一种动物。而长期以来,保守的“神创论”者攻击进化论的最有力武器就是科学家们不能找到证明物种演化的“过渡形式”化石。他们认为,现在的化石数量比达尔文时代多得多,但很多动物看起来都是各自成形,彼此之间没有“过渡形式”。因此,他们坚持说世界是神创造,所谓“进化”根据不存在。
为反击“神创论”,古生物学家一直努力寻找各种“过渡形式”的化石。但由于“过渡形式”只生活在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种类及数量极少。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它标志着恐龙向鸟的过渡。
黎明
进化简史 我们是如何长出双脚的?
——从鱼到人的发现之旅
地球上的生命有太多精彩故事,其中之一是关于我们人类是如何得到双脚的。科学家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登上了陆地,长出脚,开始走路——这是生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那条鱼正是所有四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
但那条鱼是怎样长出脚的,却是最大的谜题之一,成为进化论面对的一大挑战。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答案躺在岩石堆里,在某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某些化石,说明一切。不幸的是,古老的化石太少了。
寻找泥盆纪的“失落化石”
于是,古生物学家踏遍全世界,对“人类如何获得双脚”的追问,变成了对“失落化石”的追寻。他们需要两种化石:一是最早登上陆地行走的四足动物化石;二是最早长出脚的鱼的化石。找到这两种化石并进行比较,就能知道鱼长脚的过程。
他们的目光锁定在泥盆纪。在泥盆纪以前,陆地上没有行走的动物,而在泥盆纪以后,陆地上到处都是行走的动物,因此四肢的进化一定是在那时发生的。
大发现:鱼石螈和掌鳍鱼
那种鱼的化石似乎不难找到。到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活在泥盆纪的掌鳍鱼的鳍中具备所有腿骨结构,只是缺少脚和趾。他们认为,残暴的泥盆纪太阳将水塘晒得日益干涸,一些掌鳍鱼不得不拖着鳍,“走”上陆地,去寻找深水区。在此过程中,它们的鳍变成四肢,并长出脚和趾,开始行走。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四足动物——我们的祖先。
为证实这一理论,科学家开始努力寻找最早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化石。20世纪30年代,一群瑞典科学家为此造访了格陵兰岛,在这趟旅程中,寡言少语的埃里克·贾维克发现了鱼石螈化石。他用数十年时间完成对这种古生物的分析,证明鱼石螈有手指和脚趾,并得出结论:当掌鳍鱼拖着鳍挣扎登陆之后,它便演化成为最早的四足动物——鱼石螈。
过渡形式:进化论核心
但立即有人指出,鱼石螈不是直接从掌鳍鱼进化而来。鱼石螈是完全成形的四足动物,而掌鳍鱼尽管有腿骨,却仍然是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中间动物”,能显示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的确发生过。这种动物既能行走,又有一半像鱼,亦即达尔文所说的“过渡形式”。
“过渡形式”是进化论的核心,“过渡形式”的化石也是物种演化中最重要的化石,同时也是最罕见的。它们只生活在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数量很少。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
此后的几十年间,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生活在泥盆纪的四足动物化石,并通过“地质考古”发现“干旱进化说”不能成立。事实上,在泥盆纪末期,地表已变得异常湿润,处处可见沼泽。四足动物的肢体不是用来行走,而是为了在湿地之间移动。
找到一块微妙的颚化石
但那个谜仍然没有答案: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究竟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过,那么半鱼半四足动物这种“过渡形式”到底在哪里?于是,古生物学家开始努力寻找“过渡形式”化石,只有找到这“缺失的一环”,才能驳倒“神创论”。
2000年,年轻的生物学家阿博格在东欧拉脱维亚一家博物馆随机抽取化石样本。在一个30年没有动过的抽屉中,阿博格发现一块从未见过的、仅有几厘米长的颚化石。通过对比分析,他认为,这就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其证明方法是把能够区别鱼和四足动物的解剖结构特点输入电脑,阿博格发现,掌鳍鱼的颚骨在一边,泥盆纪四足动物的颚在另一边,拉脱维亚这块动物化石的颚在两者中间。尽管是绝无仅有的证据,它却证明由鱼向四足动物的演变确确实实发生过。
回答者:ml373117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3 10:48
起初脊椎动物都生活在水里,是什么原因让原始鱼类第一次爬上陆地?最近加拿大的科学家提出一种新见解,认为原始鱼类最初来到陆地上是为了晒太阳取暖、获得能量,以便在水中捕食猎物时行动更敏捷。
大约在3.65亿年前的泥盆纪,一批生活在热带沼泽里的原始鱼类爬上陆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都是由这些鱼类演化而来的。对于鱼上岸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躲避掠食者或寻找搁浅的鱼为食。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学家提出,鱼上岸是为了晒太阳,以便回到水中时更有效地猎食。
对于那些原始鱼类来说,这实在是勇敢而浪漫的设想———为了能让冷血的自己在热带沼泽中活动更敏捷,不但把头露出水面,更全身心上岸裸奔。多么壮观的场景啊,一望无际的沼泽边缘,躺着无数鱼儿细嫩肉体铺陈的天体营,而且理论上绝对安全:鉴于鸟类与陆行动物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所以在鱼类刚刚流行上岸日光浴的时候,大地上与天空中不可能有它们的天敌———当然你要硬说有外星人来逮鱼吃,我也没办法反驳你。
当然这只是可能的假设之一,科学容许假设,只要这假设能够被证明属实。如果允许假设的话,我想烤鱼干可能也是这么进化来的。
回答者:agggad - 试用期 一级 9-3 10:57
lihai
回答者:小小夸克 - 助理 三级 9-3 11:11
鱼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鸟
回答者:ChopinFun - 试用期 一级 9-3 11:13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2006 Baidu
谁知到有关海洋生物的有关资料?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物种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数量占50%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空前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个计划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至少需要花10亿美元的经费,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这个普查计划希望能够评估各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数量,并且解释上述情况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个计划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经濒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区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机构发展出有效的连续经营策略。而随着成千上万的新种海洋生物被发现,科学家将开发出新的海洋药物和工业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路特葛斯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尔说:“这是21世纪第一场伟大的发现之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努力,去测量海洋的各种生物,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防止海洋生物继续消失。”海洋至今依旧是未被探勘的领域,我们对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极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学家罗纳尔德·多尔说:“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不只是海洋状况的重要指针,同时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兽中之“王”——蓝鲸
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蓝鲸的时间是1904年,地点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这条蓝鲸长33.5米,体重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舌头重约3吨它的心脏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总重量约为8吨~9吨,肠子有半里路长。这样大的躯体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蓝鲸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兽,论个头堪称兽中之“王”。蓝鲸还是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大型蓝鲸所具有的功率可达1700马力,可以与一辆火车头的力量相匹敌。它能拖拽800马力的机船,甚至在机船倒开的情况下,仍能以每小时4海里~7海里的速度跑上几个小时。蓝鲸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15海里。蓝鲸有一个扁平而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是它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上下起伏的升降舵。由前肢演变而来的两个鳍肢,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并协助转换方向,这使它的运动既敏捷又平稳。
潜水冠军----抹香鲸
抹香鲸头重尾轻,宛如一头巨大的蝌蚪,头部占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个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畅通,且位于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气时喷出的雾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喷出的。虽然抹香鲸的牙齿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长,每侧有40枚~50枚,却是只有下颌有牙齿,而上颌只有被下颌牙齿“刺出”的一个个的洞。不过,抹香鲸习性与蓝鲸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猎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难以脱身。它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
在所有鲸类中,以抹香鲸的潜水为最深,可达2200米。抹香鲸的经济价值很高,巨大的“头箱”中盛有一种特殊的鲸蜡油,过去人们误以为是脑子里流出来的,所以叫它“脑油”其实“脑油”与脑无关。这是一种用处很大的润滑油,许多精密仪器,如手表、天文钟甚至火箭,都离不了它一头大的抹香鲸的头部可以装一吨这样的油。著名的龙涎香就是这种鲸肠道里的异物,这是一种极好的保香剂,抹香鲸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横行的暴徒——虎鲸
虎鲸也属于齿鲸类。它体长近10米,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鲸胆大而狡猾,且残暴贪食,是辽阔海洋里“横行不法的暴徒”。虎鲸的英文名称有杀鲸凶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屡屡目睹虎鲸袭击海豚、海狮以及大型鲸类的惊心动魄的情景。
虎鲸的口很大,上、下颌各有二十几枚10厘米~13厘米长的锐利牙齿,大嘴一张,尖齿毕露,更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牙齿朝内后方弯曲,上下颌齿互相交错搭配,与人的两手手指交叉搭在一起的形式相似。这不仅使被擒之物难逃虎口,而且还会撕裂、切割猎物。虎鲸很好辨认。在它的眼后方有两个卵形的大白斑,远远看去,宛如两只大眼睛;其体侧还有一块向背后方向突出的白色区域,使它独具一格。
虎鲸身体强壮,行动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时可达30海里。游泳时,雄鲸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颇与一种古代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相似,虎鲸因此而另有“逆戟鲸”和海中之虎的别名。
有牙的鲸—— 齿鲸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也是一种小型齿鲸动物。
过去人们常说,在动物界中猴子是最聪明的动物。但事实证明,海豚比猴子还要聪明。有些技艺,猴子要经过几百次训练才能学会,而海豚只需二十几次就能学会。如果用动物的脑占身体重量的百分比来衡量动物的聪明程度,那么海豚仅次于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海豚经过训练后,不仅可以表演各种技艺,例如顶球、钻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训育下,它们可以充当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实验用的火箭、导弹等,或给从事水下作业的人员传递信息和工具,还能进行军事侦察,甚至充当“敢死队”,携带炸药和弹头冲击敌舰或炸毁敌方水下导弹发射装置。
貌似家犬的海豹
在海滨公园的海豹池中,海豹整日游泳戏水生动活泼,实在逗人喜爱。若加以训练,它还会表演玩球等节目。海豹身体浑圆,形如纺锤,体色斑驳,毛被稀疏,皮下脂肪很厚,显得膘肥体胖。两只后脚恒向后伸,犹如潜水员的两只脚蹼。游起泳来,两脚在水中左右摆动,推动身体迅速前进。从海豹的头部看,貌似家犬,因而不少地区称其为海狗。有时它爬到礁石上,这时它的动作就显得格外笨拙,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海豹爬行的动作非常有趣,因此常引起观者的朗朗笑声。
海豹的身体不大,仅有1.5米~2.0 米长,最大的个体重150公斤,雌兽略小,重约120公斤。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我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潜水本领很高,一般可潜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还可潜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续23分钟。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达每小时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鱼。
深海打捞员——海狮
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故不能在陆地上步行。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体粗壮的北海狮,在饲养条件下一天喂鱼最多达40公斤,一条1.5公斤重的大鱼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条件下,每天的摄食量要比在饲养条件下增加2倍~3倍。
海狮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海兽。经人调教之后,能表演顶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等技艺。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例如,美国特种部队中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人们付给它的“报酬”却只是一点乌贼和鱼。这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不食肉的海兽——儒艮
儒艮 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沿海生活着一种海兽,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它与海牛目的其它动物如海牛的最大区别在于:海牛的尾部呈圆形,而儒艮尾部形状与海豚尾部相似。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一些国家。 有人说它是海洋中的美人鱼。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一点也不凶。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心草、禾草类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儒艮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儒艮体长3米左右,体重达400公斤左右,行动迟缓,从不远离海岸。它的游泳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时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
儒艮体色灰白,体胖膘肥,油可入药,肉味鲜美,皮可制革。正因为如此,所以屡遭人类杀戮,如不严加保护,它们就有灭顶之灾。因此,儒艮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既然没有人鱼,有人看到过人鱼的化石,怎么解释呢?
真实的存在 海底人鱼化石 (2002年08月30日 10:21 大洋论坛)
大洋网讯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俄罗斯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现存的人鱼
“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上半身是鱼下半身是人的”
科威特的《火炬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来自海底的活人鱼
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其它有关发现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公里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公里,无法追踪,人类现代科技望尘莫及。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1938年,人们曾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发现“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飞快跳进波罗的海里。
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世界上有美人鱼吗??或曾经有吗
真的很后悔买下那套名为《发现之旅》的书,里面提到了美人鱼。它是这样介绍的:“……一些科学家宣称:美人鱼就是产于太平洋、印度洋中的一种名叫‘儒艮’的动物……‘儒艮’属于哺乳动物海牛目……雌性‘儒艮’常以鳍状的前脚怀抱仔兽,以垂直的姿态在水中换气或喂奶。又因其视觉较差,每当船只驶过,常将头伸出水外仰望。船上的水手们远远看去,可见它的一双乳房和怀抱的幼仔,上半身有些像人形,据说这就是美人鱼的来历。”这个解释让我险些晕厥,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下好,陪伴我童年的美丽传说一下子变成了海牛!
美人鱼是美丽的人鱼公主,是长着漂亮脸庞和丰满身段并有着让人羡慕的鱼尾的女人。那个爱写童话的丹麦老头在《海的女儿》里,把美人鱼写得无比凄美,因此,我常常会躲在不被人瞧见的午夜重读。一个去过丹麦的朋友拿回她在哥本哈根的海滨公园长堤旁拍摄的照片,背景便是美人鱼,几块巨大的岩石托起了她线条优美的躯体,状如人脚的鱼尾轻轻地搭在粗糙的岩面上。她俯脸向海,长长的头发似乎湿漉漉地挽在颈后,秀丽的脸庞上凝聚着无限的温情与希望。朋友问我为何对她的照片看得如此出神,我说,我是在看美人鱼。她夺走照片的刹那,我突然感觉自己就像那条可怜的鱼儿了———最终走向寂寞与忧伤。
著名导演朗·霍华德在《美人鱼》中同样没能逃离这样的命运:美人鱼可以被人观赏,可以被人当做希罕物去研究,却惟独不能像人一样在爱中获得幸福。我想,因为她是美人鱼,而不是美鱼人。
童话终究是童话,尽管不真实却一样美丽得有些深刻,深刻得有些让人找不着北,如同老一辈读私塾的人念的四书五经,一样让人记忆深刻,并永远充溢着暖洋洋的感觉。然而,科学家闯入了,童话终结了。不过,要是在盛唐时期,也许,这个科学发现一定会让玄宗皇帝乐不可支,在那个以胖为美学标准的时代,他说不定会把海牛接进宫的。
美人鱼成了海牛,于是希望变成了失望。其实,这与海牛大哥无关,如果它就叫海牛,而与美人鱼无关,那么,它一样不会让我在这样一个无辜的夜晚为无辜的它写出这么多的微辞。我没有见过海牛,但听说它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对人极有耐心。由于它身体过重,骨骼减少而不能在陆地上长期生活,于是选择了水,这应该是它成为美人鱼的前提。
到底是海牛毁了美人鱼,还是美人鱼毁了海牛?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ji/6579.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