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吕剧文化(吕剧黄河水)

erjian2022-07-1151

本文目录一览:

吕剧文化内涵是啥???? 急急急急!!

剧种风格,是剧种历史的积淀,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于稳定中有所变化。

回顾吕剧风格的历程,也会发现其变化的轨迹,大体说来。60年代之前,吕剧风格与时代审美尚是同步行进的;而80年代则开始出现脱节现象。

建国之前,吕剧串乡走镇,处于自我生存、自谋生路的艰苦环境中。艺术上较粗糙,艺术风格体现出更多的质量粗疏的特点。吕剧风格的朴素柔婉,则含着浓重的哀怨无望的因素,这种哀怨无望,实质就是农民群众心底回声。它与农民群众在贫困岁月中酿就的沉郁的精神情绪相契合。农民群众喜爱吕剧,颇有一种难亲相遇、互诉衷肠的亲切感和释放疏泄的娱悦感。—这是吕剧在建国前,虽然艺术质量低下,但仍受到广大群众尤其农民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况且,那年月,穷山僻壤,文化生活极为贫乏。

建国后,吕剧队伍由职业性、半职业性的散落状态走向组织化、正规化。吕剧演出的阵地,由原来的农村为主变为城乡并举,服务对象大大拓宽。观众成份的变化,以及社会物质文化的进步,使广大群众文化审美跃上新的层次,对吕剧也有了较高的期待。

吕剧没有辜负时代的厚望。在新老吕剧艺术工作者能力合作下,吕剧有了全方位改进,尤其是颇有声势的而且成就斐然的吕剧现代戏的创作,使吕剧风格起了较大变化。风格中蒸腾着一片清新,风格中柔婉、敦厚的因素得到充实。风格中的幽怨,不再以迷茫无望的氛围性漫溢无际。吕剧的淳朴与柔婉由原来的简直、柔弱趋向丰厚、清新。

吕剧风格的丰满,受惠于并契合于时代氛转。50至60年代,新生中国欣欣向荣,社会风气清淳,人们的道德精神朴厚可亲。正是这种笼罩于全社会的精神气貌,催促了吕剧风格的变化,同时又接纳了吕剧风格的风采。吕剧在那个时期,走红大江南北,吕剧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吻合是重要因素。

“文革”期间,只给地方戏模仿搬演的权力,吕剧风格处于被任意摆布捏塑的境地。

新时期后,吕剧同其它戏曲剧种一起复苏。这个时期本应该是吕剧复兴发展、开拓奋进的时机,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吕剧前进的步子过于蹒跚沉重,虽创作了不少新的剧目,但整体改观不大,与曾经一起在地方戏中比翼并做领头雁的越剧、黄梅、豫剧相比,落伍了几步。甚至崭露头角的新剧种,如龙江剧、肯剧、媚户剧,也锋芒逼我。吕剧在多彩的剧坛上显得粗糙,吕剧在观众审美印象中,象一张发黄的旧剧照,露出陈旧气象。吕剧风格,虽还不失乡土气息,却夹有空浮、平俗和造作。吕剧风格少了些艺术升华后的靓丽与诗韵。

吕剧的简介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吕剧是什么?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高静、焦黎版吕剧《小姑贤》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代表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共识。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广饶县,有的人认为是博兴县,还有的人认为是胶东地区。普遍人认为是起源于广饶县。

吕剧的发源地在哪

吕剧作为山东戏剧主打剧种和全国最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是我国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吕剧的起源地就在滨州博兴县吕艺镇。

当年,吕艺镇刘官村民间艺人用纸糊的毛驴捆在身上,用琴书曲调演出了《王小赶脚》,引起了轰动,人们都称之为“驴戏”。这就是吕剧的雏形。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创新发展,吕剧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步趋于定型。刘官村的吕剧出了名,刘官村也被人誉为“吕剧之乡”。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1360.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吕剧文化

上一篇:莫干山之旅(莫干山之旅横幅)

下一篇:濮阳黄河文化园为什么建在清丰(濮阳清丰规划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