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旅句子(冬之旅感悟)

erjian2022-07-2454

本文目录一览:

写“九寨沟好”的句子有哪些?

1、“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2、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颜万色,多姿多彩。

3、九寨沟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

4、九寨的水,是安静优雅的。火花海,一个波平如镜的海子,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在阳光的折射下,星星点点,跳跃闪动。犀牛海,清澈幽深、水面宽阔,异常的贤淑宁静,仿佛慈祥的母亲,守候游子的归来。芦苇海,犹如一条长长的绿绸,在芦苇丛中蜿蜒而行。

5、九寨的水,是冷峻飘逸的。长海,群海中最长最深的海子,因为海拔高,显得那样的圣洁与高雅,犹如一位旷世美人,丰姿绰约,清丽得没有一丝一毫的脂粉气。在它的身边站着一棵古松,像一位历尽沧桑的独臂老人看护着这蓝得透明的长龙。

6、九寨的山,峭不如泰山,险不如黄山,奇不如桂林,但它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山中古木参天,巨树耸立。走进原始森林,满眼是葱郁挺立的树木,铁杉、冷杉、云杉、红桦等树种,一棵棵比赛似的,往高里长。斑驳的树皮裹覆着青苔,见证它们从远古而来的坚强。

7、瑶池本是在人间,堪笑凡夫安学仙。有路天堂通九寨,此中仙境任盘旋。蜀山自古称峨眉,峨眉哪比九寨奇?碧湖相连群瀑叠,水光山色仙境开。

8、细数珍珠百十潭,流云在水近茅庵。一沟浓烈松林翠,满眼清幽宝石蓝。幸好山深无佛诵,适逢客众有诗谈。境佳本属文人辈,留取华章赚点颔。神奇九寨画中天,掠魄牵魂人欲仙。翠海流馨萌幻境,彩林展媚郁迷涎。凌空飞瀑传佳乐,绝壁腾松绘妙篇。刚叹秋光如梦醉,又惊瑞雪漫山旋。

9、九寨沟,更因水而美,因水而活,因水而神秀。水是九寨沟的主角,是九寨沟舞动的精灵,不论是静静流淌的小溪,还是汩汩流动的涌泉,不论是平静如镜的海子,还是热情奔放的飞瀑,都让人惊叹,让人欣喜。

10、箭竹海瀑布,一股股细流潺潺流淌,宛若江南婉约女子清亮的嗓音,干净得不带任何杂质。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九寨沟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风景绝佳,五彩缤纷,有“童话世界”之誉;并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九寨沟,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奇绝的瑶池玉盆,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飞瀑、彩林、雪峰等无法尽览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 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被称为“五绝”。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

这里藏胞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与四邻的藏胞有着明显的差异。据考证,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甘肃的玛曲,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都源于河曲。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一条支沟,海拔2000-4300米。九寨沟一年四季均可旅游,犹以秋季为最佳,过去人们都已为九寨沟的冬季不能旅游,但是随着成都-九寨沟旅游公路的开通,才发现九寨沟冬季之美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自98年首推九寨沟冬之旅以来,一年比一年火爆,特别是春节期间,若不提前订房,根本就不能保证旅游团队的住房。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与贝多芬的中,晚期相同,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们也都生活在维也

你这是考官问学生么 亲

舒伯特

一)音乐风格 舒伯特歌曲的风格各异,初期的创作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中期的创作才日趋成熟,直到晚期,舒伯特的创作都是在希望与失望,光明与黑暗,现实与理想之间进行的。因此,中晚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冲突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再之,舒伯特是处在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上,“他的创作深受贝多芬的启发和影响,因而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实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古典和浪漫的二重性。”[3] (二)创作特点 1、完美的词(诗歌)曲结合 舒伯特十分重视文学诗歌对音乐的影响和在音乐进行中细致准确的运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技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歌词大多来自歌德、海涅、席勒等大作家之手。他对诗歌的理解非常细腻、深邃,并运用调性布局、和声色彩和钢琴伴奏,多层次的、准确而细致的揭示了歌词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将诗与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他17岁时写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其歌词选自德国浪漫派诗人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作曲家用音乐的语言描述了玛格丽特在纺车旁思念浮士德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少女的内心情感世界。

2、简单个性的旋律特点

青年文学家

134

舒伯特歌曲中的旋律最有个性,这也是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地方,其中舒伯特艺术歌曲旋法上有以下特点:

(1)简洁明快、流畅,前面已经提到主题鲜明、易记上口。其中, 《摇篮曲》的主题就是以相隔小三度的Mi—Sol和加经过音的小三度Re—Mi—Fa组合而成的。

(2)善于应用反复、模进加倒映的旋法,如《流浪者之歌》 (3)善于使用色彩性的变化音,如《圣母颂》、《慕春》。(4)出人意料地使用休止符,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玛格利特纺织歇》中最动情的地方。

(5)大量使用器乐化的装饰音,如双倚音、三倚音、颤音、波音、回音,有些还是变化音,如《圣母颂》。

3、丰富多样的调性变化

舒伯特艺术歌曲在调式的布陈和转换上表现出多彩的个性,无论是《菩提树》、《魔王》中的同主音大小调转调,还是《菩提树》中的一级关系调转调等等都很有特色。如《冬之旅》的调性布局共由24首附标题歌曲组成,其中8首歌曲的主调为大调,其余l6首主调全部为小调。

4、新颖生动的钢琴伴奏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再是以前歌曲中那种简单的辅助与衬托,而是永远与人声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声乐和钢琴伴奏共同体现诗歌内容,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

如在上文提到的《魔王》中,沉重的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八度体现了马蹄声,抒发了父亲紧抱孩子在风雪之夜的焦虑心情。谱例:

此外,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刻画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更多的情感。以《鳝鱼》为例,荡漾的钢琴部分似乎在你眼前铺开一幅生动的画卷。

贝多芬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十年里,边学习边创作的乐曲,他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在内容上也多方面受到这些先辈的影响;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中具有许多他独自的特征,但与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动人心之处就不多了。 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田园交响曲》是源于贝多芬居住在维也纳期间的这段乡野生活,他常到郊外散步,那里的森林、原野、溪涧、农舍便启迪了他那泉涌不竭的音乐灵感。这些热情洋溢的杰作全部出于这一时期。这些乐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现力体现他强烈的性格和命运对他考验的结果。上述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强度,是从其他作曲家那里难以求得的特质。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聪以后所作,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巨作就是人们熟知的《第九交响曲 “合唱”》。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和晚年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类似热情或斗争的内容,而变为充满冥想和诗意的音诗。年青时的音乐形式只是作为固定的音乐语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夸张地表现情绪和内心的感情。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通过对贝多芬一些经典钢琴作品的浅析,会逐渐发觉他的初期作品首先注重形式,属于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转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跨越了半个世纪,已完全进入了浪漫派的境界。

异同

舒伯特与贝多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同一个城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相距甚远。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人,而把舒伯特称为浪漫主义的第一人。 贝多芬的创作常常是在严格的曲式基础上将主题动机用各种手法加以发展,而舒伯特则是凭着一股热情、一种感觉来写音乐。舒伯特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属于古典主义的严谨,更多的是追求浪漫主义的自由、解放。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歌曲的旋律往往是长线条的、连续延绵、一气呵成,不可能一个一个主题进行发展。他的钢琴创作受到歌曲创作的影响,主题常常是从一连串音或一个长句子开始,然后加以对比、发展。贝多芬则不同,他的主题动机一般都比较短小,有时仅仅一小节,舒伯特那悠长美妙的旋律线条与贝多芬短小的主题动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贝多芬的主题常常充满了矛盾,舒伯特的主题更加突出统一。 对于和声模式的运用,舒伯特与贝多芬也有很大区别。他们两人都对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有所突破,但贝多芬更多地停留在古典主义的和声模式中,舒伯特却坚定地打破了这种模式。在转调的问题上,两个人采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贝多芬常常通过一个和弦突然转调,转调之前让人缺少心理准备,但转向的新调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舒伯特的转调恰恰相反,转调之前给人一个合理的准备,转调之后却让人感到意外,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调性上去了。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使之成为钢琴音乐的“圣经”。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也曾先后创作了21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有几首未完成),形成了他不同于贝多芬的独特的风格。贝多芬的奏鸣曲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四海了,而舒伯特的奏鸣曲在他的生前是默默无闻的,直到死后许多年,才被人们发现这些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古典演奏家们的青睐。

对于我来说 更喜欢贝多芬的 虽然舒伯特的乐曲更胜一筹 但是我很小就接触了贝多芬的作品 更喜欢贝多芬

冬之旅怎么样

阿梅丽·诺冬的《冬之旅》(中译本)薄得只有141页,以至于我花了一个晚上,就在断断续续的痴笑中读完了这个小故事。 从表面上看,《冬之旅》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作品,赶了一把新世纪恐怖主义 “新浪潮”。然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实施恐怖袭击——驾驶飞机撞毁埃菲尔铁塔——的动机,却非出于某些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而是因为爱情。于是,这个看似充满法式浪漫的故事,打一开始就摆明了要“炫耀”专属于诺冬的标志性俏皮。 在这本《冬之旅》中,诺冬式的俏皮就那样继续无处不在。且不说男主人公在登机前那一系列充满自嘲的“自言自语”,就足以让我们忍俊不禁,而接下来他一本正经地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以及阐述实施恐怖袭击的理由时摆出的那种姿态,更是会让我们捧腹不止。 自然,“狡猾”的诺冬从来都不会只是给读者讲一个笑话。《冬之旅》中那些俏皮的叙述下面,也会猛然跳出一两句严肃深刻的句子。例如,这句男主角在阐明袭击埃菲尔铁塔理由时所提到的,“人们摧毁过了除了美以外的别的东西吗?人类历史上并没有针对丑陋而发动的谋杀,他们才不会浪费表情来肯定你作出的巨大努力呢!……只有美才会让人们为它所遭到的破坏而激动。”(p.112)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子,直白地横亘在我们眼前,不熟悉诺冬的读者一定会被这种突然跳出来的大胆言语吓到吧。在惊吓之余,是不是我们心下还要暗想,这个鬼女人太刻薄了一点吧。这种尖锐的笔锋,正好像是古龙笔下傅红雪的刀、郭大路的拳头,最令人无能为力。 另外,诺冬笔下的那些人物似乎始终都是“绝望”的。如果说《午后四点》是要表达人们在选择善恶时的那种绝望;而《闻所未闻》则是想要表达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所带来的绝望;那么到了《冬之旅》中,诺冬显然是想要宣泄美丑并存且无法分割而带来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正是迫使男主人公最后采取极端方式的根本原因。于是,我们再一次在《冬之旅》中这个神经质的男主人公神神叨叨的叙述中,体会到了诺冬这个女人洞察世事的本领。我们读到这里似乎能惊觉到诺冬这些看似好笑无稽的故事下面,隐藏着刻薄而又无法反驳的观点。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这个故事的灵感更可能来自于9.11的冲击,然而我却觉得,诺冬在这本书中的叙事本质更接近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因为,同三岛的那本名著一样,《冬之旅》同样涉及到了对美的毁灭的探讨;而且,在叙事视角上,诺冬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也是用自我告白的形式来披露“犯罪者”的心理变化。更何况,在故事中,诺冬也直接点到了三岛和他的那部作品,可以想见,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诺冬,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三岛由纪夫和他笔下那个美轮美奂的金阁寺。 不过,与三岛比起来,诺冬俏皮的文字风格已经削弱了绝望带来的阴暗,不太会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毒害”。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笃定地享受着诺冬在戏谑之间,对人类实施的那些嘲弄和笑骂了吧。 刊于《东莞时报》 10月23日·读工场

描写维也纳的句子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人口156.3万人(2000年)。

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

坐落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中心

城市公园的约翰·施特劳斯铜像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

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3328.html 转载需授权!

冬之旅句子

上一篇:史前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史前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研究)

下一篇:黄河河东文化600字左右(河东历史文化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