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左岸文化遗产(黄河世界文化遗产)

erjian2022-08-0252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古堡寨地理位置

位于黄河左岸的偏关县天峰坪镇天峰坪村东,地处关河入黄河口处附近,是一座孤悬河岸的小型寨堡。

该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环河邻沟,位置封闭,地势险要,具有极强的防御色彩。

过去一年,为配合山西省忻州市旅游公路偏关段建设,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所在台地北部进行发掘,清理护坡等石墙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余座、墓葬2座,天峰坪遗址周边地貌。

黄河古堡寨位置介绍:

天峰坪遗址始现的前夕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次大转折阶段,天峰坪所在的黄河两岸地区,虽经新石器时代数千年的积淀,但仍受先天地理环境和山地经济的局限,文化社会的高峰到来稍显迟缓。

聚落选址从坡地转向河前险峻的梁峁之上,并采石筑台,砌建寨墙,形成一个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小型寨堡。

从调查、发掘发现的遗存来看,该遗址形成一个在台地边缘砌筑护坡石墙,台地上下修建有部分房址,生活垃圾倾倒于台地边缘的布局模式。

发掘情况表明,整个发掘区堆积经历了兴建、废弃、重建、再废弃等多次反复的过程,存在多个阶段的房址,延续时间数百年,其始建年代不晚于距今4500年。

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

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分别是:

1、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

2、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的支流水系:

黄河的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而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积沿河长的增长速率差别很大。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集流面积39%和61%。

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右岸124条,流域面积3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区间,右岸流域面积是左岸的3倍。

全河集流面积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长3472公里,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1206公里,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786公里,汇入支流极少,面积增长率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地理作文:黄河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

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 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 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 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º以北地区和东经103º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 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严重。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 3~5米,最高达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1933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水大沙多,边涨边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峡谷,从温县、武陟到兰考、长垣,两岸堤防共决口61处,不少是洪水漫过堤顶决口成灾。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黄河决口后,如长期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迁徙改道。

河道整治是人们为了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而采取的控导水流、稳定流势的措施。黄河的河道整治源远流长。由于河道两岸历来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从古代开始就采用了一些整治河道的措施。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顺水之性、因势利导、疏川导滞的办法,将漫流洪水排泄入海。西汉时期在竣县一带的黄河上,于水流严重淘刷的弯曲段,修筑石堤御流,以防破堤决口。东汉时在原阳一带修建了“八激堤”,即用石料在受溜淘刷严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类似现代险工的坝、垛。明代潘季驯在多年治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河深”关于水沙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并提出了稳定河道,坚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黄的治河方策。他主张修筑由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的堤防系统。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意义。

历代采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

黄河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及流域的现时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伦理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生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环保等),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水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扩展水资源的服务功能,改善水经济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要实现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从以下方面着手落实:推进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有效管理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确保使下游河道主河槽不致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治理黄河河口。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据统计,70年代后期年排放废污水18.5亿吨,80年代初为21.7亿吨,90年代初已达32.6亿吨,10年间增加5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23.3亿吨,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 71.5%,生活污水9.3亿吨,占28.5%。从1993年黄河水资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各省区水利部门进行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看,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以下,以及部分流经城市、工矿区的主要支流,日排废污水5000吨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就达1500多个,其中直接排入黄河干流的近150个,约占10%。仅调查范围内,废污水年入河量已近32亿吨。由此可见,目前全流域废污水实际年排放量远高于统计值32.6亿吨。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 53.0℃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1996年6月20 日)。

发源于甘肃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上游就被重度污染。

出甘肃后,流经陕西 18 个县市,在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省内中心城市补给水源的同时,接纳了至少 3 亿吨工业废水,其中,铬 21.2 万吨,从而使渭河成为黄河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实”的主力是造纸业。均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制浆时产生的黑液,漂白时产生的白液,都全部直接排入渭河。在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时,沿黄生活污染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流域内的大城小镇,竟然绝大多数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排放的约 20 亿吨污水,仅有 8.8% 经过处理,达标则只有可怜的 5.5%。80 年代初期,黄河水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丰水与枯水季节污染程度不相上下,丰水季节污染显著加重,干流的污染范围从兰州、包头等老工业基地往中下游扩展,在老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石嘴山、花园口等河段,水质明显恶化。

也许到未来,再看不到忙碌的采沙船,代替他们的是先进的过滤器,他们可以不分昼夜的工作大量采集泥沙,让黄河更清澈更美丽,如果人类还不警觉,还是无止境的开采,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希望大家一起保护黄河,让她更美丽、更辉煌!

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扩展资料:

黄河地貌特征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

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级阶梯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750公里,宽50公里,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黄河的地理概况

黄河的地理概况与前景预测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

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

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

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

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

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

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

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

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

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

万千。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

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

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

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o以北地

区和东经103o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

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

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

(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

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

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

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

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

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

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

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

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

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

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

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

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

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

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

严重。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

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

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

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

3~5米,最高达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

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1933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

秒洪水,水大沙多,边涨边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峡谷,从

温县、武陟到兰考、长垣,两岸堤防共决口61处,不少是洪水

漫过堤顶决口成灾。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

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黄河决口后,如长期

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迁徙改道。

河道整治是人们为了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而采取的控导水流、

稳定流势的措施。黄河的河道整治源远流长。由于河道两岸历

来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从古代开始就采用了一些整治

河道的措施。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顺水之性、

因势利导、疏川导滞的办法,将漫流洪水排泄入海。西汉时期

在竣县一带的黄河上,于水流严重淘刷的弯曲段,修筑石堤御

流,以防破堤决口。东汉时在原阳一带修建了“八激堤”,即

用石料在受溜淘刷严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类似现

代险工的坝、垛。明代潘季驯在多年治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

势猛则沙刷,沙刷河深”关于水沙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并提

出了稳定河道,坚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黄的治河方

策。他主张修筑由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的堤防系统。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意义。

历代采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

黄河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

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

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及流域的现时水资源、生

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伦理

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生

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

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环保等),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

提高水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扩展水资源的服务功能,改善水

经济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要实现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从以

下方面着手落实:推进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有效管理流

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

案研究;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

的治理方略;确保使下游河道主河槽不致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

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治理黄河河口。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废污水

排放量与日俱增。据统计,70年代后期年排放废污水18.5亿

吨,80年代初为21.7亿吨,90年代初已达32.6亿吨,10年间

增加5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23.3亿吨,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

71.5%,生活污水9.3亿吨,占28.5%。从1993年黄河水资

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各省区水利部门进行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

看,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以下,以及部分流经城市、工矿区的

主要支流,日排废污水5000吨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就达1500多

个,其中直接排入黄河干流的近150个,约占10%。仅调查范围

内,废污水年入河量已近32亿吨。由此可见,目前全流域废污

水实际年排放量远高于统计值32.6亿吨。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

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

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

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

53.0℃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

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

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1996年6月20

日)。

发源于甘肃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上游就被重度污染。

出甘肃后,流经陕西 18 个县市,在为西安、宝鸡、咸阳、渭

南等省内中心城市补给水源的同时,接纳了至少 3 亿吨工业废

水,其中,铬 21.2 万吨,从而使渭河成为黄河污染最严重的

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实”的主力是造纸业。均没有

任何环保设施,制浆时产生的黑液,漂白时产生的白液,都全

部直接排入渭河。在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时,沿黄生活污染

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流域内的大城小镇,竟然绝大多数都没有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排放的约 20 亿吨污水,仅有

8.8% 经过处理,达标则只有可怜的 5.5%。80 年代初期,黄

河水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丰水与

枯水季节污染程度不相上下,丰水季节污染显著加重,干流的

污染范围从兰州、包头等老工业基地往中下游扩展,在老污染

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石嘴山、

花园口等河段,水质明显恶化。

也许到未来,再看不到忙碌的采沙船,代替他们的是先进的过

滤器,他们可以不分昼夜的工作大量采集泥沙,让黄河更清澈

更美丽,如果人类还不警觉,还是无止境的开采,造成了恶性

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希望大家一起保护黄河,让她更美丽、更辉煌!

长江和黄河的资料

长江:

长度:6397km。

水量: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特点:

长江干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²。宜宾市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

宜昌市至湖口县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等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等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

湖口县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忧患:

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水污染等。

治理意见:

荆江分洪工程、分蓄洪工程、丹江口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

黄河:

长度:约5464公里。

水量:2571立方米/秒

特点:

上游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中游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鲁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流入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忧患:

洪涝、凌汛、地上河、水土流失等。

治理意见:

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等,河南引黄灌区、引沁灌区,清理河道,植树种草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江

百度百科-黄河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4588.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左岸文化遗产

上一篇:仰韶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关联性(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文化)

下一篇:梦幻之旅下载(梦幻之旅官网中文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