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河考古研究院成立)

erjian2022-08-0245

本文目录一览: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200字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的会长是黄河浪吗?

会 长:黄河浪(国家文化部原副巡视员)

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姜民彦(文化艺术出版社原副社长)

副会长:杨开金(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原主席)

张福俭(求实杂志社研究所所长助理)

王佑民(解放军某部原大校)

李裕龙(北京美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克光(温州加利利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会长助理:赵伟光(北京华儒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秘 书 长:姜民彦(兼)

副秘书长:冯乃华(国家发改委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

袁 强(著名书法家、毛主席纪念堂奠基石书写者)

邓国庆(著名书法家、中华世纪钟铭文设计书写者)

杜 伟(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

徐 仪(著名书法家)

田佩琳(北京九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法律顾问:刘增学

我的回答只是在他们的网站上拷贝下来的,并不代表我对他们资格的认可。

张新斌是哪一个民族的人?

张新斌,男,1960年生,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是国内顶尖的姓氏谱牒专家,在全国具有卓越的影响力。2013年受聘为我会“首席家谱专家”。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 (2).jpg

张新斌的姓氏文化著作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

张新斌主持编著出版《黄河与科技文明》、《济水与河济文明》、《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中原文化解读》、《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等专著及文集近2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张新斌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及其他多项奖项。在大黄河与黄河变迁史研究及黄、淮、济关系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学术界屈指可数,尤其是在济水研究方面许多观点有创新之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坚持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在学术界、党政部门、海外宗亲中引起了较好反响与共鸣。在中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标志意义,为河南省文化建设与中原文化的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 (1).jpg

张新斌是国内权威姓氏家谱专家,身兼多项重要职务

张新斌是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台湾研究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特约研究员、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新斌先生还积极支持魏怀习筹备成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并在魏怀习编写《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一书的过程中给与了大量的帮助,为将此书编成一部经得起考验的图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jpg

张新斌的重要论断: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新斌指出,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根亲文化的关键点是“根”,“亲”则是人们在寻根之时自然发生的血缘和情感联系。河南是根亲文化资源大省,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因而提出了打造“根亲文化”圣地的目标。而根亲文化又以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和姓氏文化三部分为主,张研究员从这三方面阐述了“根亲文化”体系。

张新斌的重要论断二:族群寻根成为凝聚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张新斌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河南历史文化中特有的“根文化”,在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以及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中原寻根30多年来,河南的实践经历了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阶段,其中根亲文化提出时间不长便得到认可,“根亲文化的提出,反映了以信阳(固始)为代表的中原人的文化自觉。……所谓‘根亲’,是‘寻根找亲’,游子来寻根,祖地主动去寻根,根亲文化表述的就是一种‘寻根找亲’的特殊文化现象”。根亲文化有“因根而亲”与“寻根找亲”两层含义,“根亲文化,就是立足于中华传统伦理文化重亲情、讲乡谊基础之上,依托中原丰厚的根文化资源,强化中原与域外血浓于水的联系所形成的‘寻根找亲’的重要文化现象。

张新斌重要论断三:炎黄对我们中华文化尽管非常重要了,但伏羲更重要

张新斌指出,我们研究综合性姓氏文化,像黄帝文化。尽管河南姓氏研究和开发取得很大成绩,但还缺少一个龙头,如果说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但大家在学术研究里面还有争议,很多姓氏炎黄还涵盖不了。现在还有很多人群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他们说他是蚩尤的后代,难道就不是炎黄之孙了?怎样来涵盖这个问题,炎黄寻根可以再往前,追溯到伏羲。在伏羲时代,伏羲的这种根的凝聚力是炎黄所不及的。所以,炎黄对我们中华文化尽管非常重要了,但伏羲更重要。

张新斌重要论断四:郑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层面势在必行

张新斌说,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中华人文始祖以“三皇五帝”为代表,“三皇五帝”虽有多种说法,但伏羲、女娲、炎帝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的说法最为流行。近年来,在全国各相关地已形成了对“三皇五帝”的祭拜活动,这说明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种超越体现了两岸的超越、海外华人的超越、党派之间的超越,以及不同宗教信众的超越,具有一统性与凝聚性。”

张新斌认为,中华人文始祖中最具代表性者为黄帝。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新郑黄帝故里具有传统文献的主流性、史迹文物的丰富性、巨石岩画的独有性、考古发现的参照性、专家论证的权威性、拜祖大典的高端性等六大优势,因此,“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升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诞辰纪念大典’,由国家举办,势在必行。”

杨振宁简介,个人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拓展资料: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宁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4603.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作文(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作文四百字)

下一篇:郑州黄河科技学院汉文化研究(黄河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