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约评论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erjian2022-08-0251

本文目录一览: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新闻

我的一篇演讲稿

1.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听到原来我们中国人民被外国侵略者的事情的时候,在得知中国又日新月异的成就的时候,你的心中会不会涌起一股爱国之情呢?我想会的.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新中国成立了,中国耻辱的历史永远结束了.再也不会有外国侵略的硝烟,而是中华儿女们崛起的事迹.从“解放”汽车,“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一至到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主办权,哪个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中华民族这些耀眼的成就,也让我们的祖国重新焕发出光彩;从大兴安岭到西沙群岛,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波;从故宫到颐和园,从长城到天坛。这些都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们不能停止不前,永远停留在骄傲之中,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祖国要我们去建设。我们现在好好学习,不都是为了将来去报效祖国吗?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祖国一定在我们的心中。谢谢大家。

2.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点燃了她的第56枝生日蜡烛怀着对伟大祖国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欢庆这一盛大节日的同时,忘不了向为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先辈表示深切的怀念。这56年的风雨中他们同祖国母亲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56年里,他们有辉煌,也有失落,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和漫长的,但他们有决心,也有信心。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出多少灿烂的文化。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可是,在1450年之后的540至今,中国,没有,再也没有出现在这部历史的画卷上!1450年、1840年,相隔390年后,中国的国门终于被外国人用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的大炮轰开了!它带来的是100多年的血和泪。56年前,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我们伟大的祖国旧貌换新颜。经过五十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在共产党“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的科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谓“处处开花,万鸟齐鸣。”科技航天方面: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农业方面:水稻专家袁隆平发现了用杂交的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使我国的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许多,许多……

这一切的一切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可是,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成绩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肩上的担子仍很沉重,任务仍很艰巨。

历史的伤痕是难以抹灭的。其中遗留下来的其中包括我们的宝岛—台湾。它时时牵挂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曾有一首《我的中国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大家渴望台湾尽快回归祖国,共庆祖国的56岁华诞。

深信,只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我们祖国就沸腾上升,如日中天。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肩并着肩,用我们的双手弹奏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的新乐章。

——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3.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抗美援朝报国仇,万隆会议结朋友。大庆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自力更生,内强国力;五项原则,外接友邻。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内乱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863计划、一国两制;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上海举行 APEC会议,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4.金秋十月,国旗招展,举国同庆。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4岁生日;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都在尽情高歌,为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深深祝福!

今年国庆,万象更新,非同寻常。回首春夏之交,正当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刻,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面对这场严峻考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经历风雨,又见彩虹。抗击非典的斗争,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伟大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新气象,昭示好前景。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决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庸俗化、随意化、标签化、招牌化,一定要始终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真正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近一年来,以爱猫扑,爱生活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出台许多便民利民的措施,做了大量亲民爱民的工作。人民为有这样的党风政风而欢欣,祖国为有这样的党风政风而自豪。新中国成立5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越是在形势好的情况下,我们越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转变作风,狠抓求真务实。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

香港、澳门本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他们离开了祖国妈妈;在1997、1999年,他们相继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嫦娥奔月是我们先辈们几千年前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在“神州5号”载人飞船载着杨利伟进入太空以后,已经在逐步实现。同时,我们成功的战胜了1998 年的特大洪水;成功的加入WTO;成功申奥;成功的抗击了“非典”和“禽流感”等。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国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世界在东方。

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可以了吧??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描写小康社会的现代诗?

武自然是生于赤峰长于赤峰的学子,是一位高级记者,从晚报到日报,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他用新闻之眼,把地域特色、报纸特点、时代特征,凝注成职业精神,笔下出现了一篇篇新闻佳作。他把天津及滨海新区波澜壮阔的改革成就,汇聚于5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中。他又是一位著名诗人,从草原到都市,用诗意的灵性朗照人与自然,《故乡》《额吉谣》《巅峰时刻》《陶爱格》《高铁》《墙与翅膀》《高原马》《别怕,咱们回家》等一首首精美的诗,凝结成《流泪的红樱桃》《自然的诗》《啊哈嗬咿》三部诗集,这些诗句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中国诗坛。

我们今天走近这位走出赤峰18年的武自然,了解他的生活,读书,工作和创作情况。

武自然:著名诗人、记者,1962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祖籍山东。先后毕业于赤峰学院中文系、内蒙古大学新闻系。

教学8年,在内蒙古《红山晚报》工作11年,从编辑、记者,到周末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到常务副总编辑,在此期间连续8次获得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特等奖,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2003年调入《经济日报》,2003年至2006年5月任《经济日报》驻内蒙古东部记者站副站长(主持工作),2006年6月至今,任《经济日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中央驻天津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荣获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先进个人、驻地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连续10余年荣获天津市新闻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诗探索》《草原》《黄河》《山西文学》《天津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天津日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诗歌五百余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极具探索性的第一部诗集《流泪的红樱桃》。2016年6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2017年10月,他的让诗歌重回大众视野的第二部诗集《自然的诗》由作家出版社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倾情推荐语:“武自然以记者之笔记录着伟大的时代步伐,将诗歌的韵律与时代的脉搏合拍,一管笔中喷射两样文采,俯首拾来皆为诗,可谓典型的当代才子。”2018年《自然的诗》入围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今年9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了他的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俱佳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

记者:武站长您好!能够访谈到您,还得感谢“天南地北赤峰人”创办人复强老师,是他把您介绍给我。我们在此谢谢他!

记得我在林西宣传部工作时,您到林西采访,我们有过一面之缘,也算是老朋友了。这一别几十年,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幸会!

您走出赤峰已经18年了,这样的时间跨度不短,只听到您在天津发展得风生水起,那么今天就您的详情介绍给家乡的朋友们。

访谈的第一个问题,想听听您作为一名游子的家乡情结,草原情结。

武自然:2003年春节过后,我走出家乡来到北京,来到中央媒体《经济日报》,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我提出回内蒙古驻站,一是离家乡更近,二是能把家乡的变化迅速传遍海内外。在内蒙古东部我的足迹留在了五个盟市,为家乡赤峰写出了刊发于《经济日报》头版头条的通讯《流淌的绿色流淌的金》,以及反映草原日新月异发展的《沙漠里长出的工业绿洲》《只为一个人开的那达慕》,还有保护草原保护失去草原的牧民利益的舆论监督追踪报道《锡林郭勒盟严重侵害牧民利益》等新闻作品。2006年我来到天津任经济日报社驻站站长。我的办公地点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海关楼。海关楼坐落于天津和平区的承德道,往前一走就是赤峰道,往右一走就是赤峰桥,历史性的巧合。我常与家乡来看我的朋友讲:我虽然身在津门,但我还是没走出赤峰。

记者:读书微刊,还是离不开读书,很想听听您的读书故事。哪些书对您产生了巨大影响?

武自然:我读书偏爱两种,其一是古今中外诗歌经典,其二是中外新闻精品从事新闻工作之前,品读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阿赫马托娃诗选》等。其中我的好友为我寄来的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让我爱不释手,柔巴依是一种诗体,是四行体,即 “波斯绝句”。它是一二四句押,很像中国的古体诗,但句式更为自由。

当然中国当代的崛起的诗群的诗集,也在我的读诗视野。

从事新闻工作之后,我开始精读美国布罗茨基的《布罗茨基诗歌全集》、芬兰诗人索德格朗的《索德格朗诗选》、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艾略特诗选》,他们的诗风让我从中感受新意。当然近当代中国诗歌流派代表诗人的诗我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

记者:是什么情结让您走向现代诗的创作?

武自然:我出生在内蒙古美丽如明珠一样的城市──赤峰市。中学时代就痴迷诗歌,那时我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学时代,我选的是中文系,阅读了大量中外的现代诗,找到了创作的最佳形式。

那是如星光一样灿烂的、崛起的、诗群的时代,现代朦胧诗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并影响着一代人,那是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创作并发表现代诗,我探索用丰富多样的手法和意象来表达内心世界,成为当时内蒙古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青年诗人。

内蒙古当代诗歌研究专家、内蒙古大学两位资深教授托娅和彩娜,曾发表过一篇《内蒙古诗歌发展纪程》的长文,写到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诗人时,她们这样表述:“诗人武自然的诗歌《构思》呈现出的象征关系十分复杂,懒腰、红樱桃、彩虹、桥、一只手、绿草帽等多重的意向和多重的象征叠加在一起,而且意向间的比喻关系也非常微妙。诗人武自然在多种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诗歌的艺术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我的诗在家乡内蒙古报刊发表得很多,创作灵感集中爆发,被誉为“崛起的诗人”,在当地已产生了影响。那个年代,全国文学热,尤以诗歌热更猛烈些,自己结集出书的人很多,打印的少,油印的多,虽然没有书号,但作为文学青年进行交流的独特方式,大家乐此不疲。那时,怀揣诗人的梦想真惬意。

记者:《流泪的红樱桃》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它在您的诗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武自然:我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发表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教书之余写诗、发表诗,能正式出版诗集,当然是我的美好的愿望。1991年的春天,我收到了我的忘年交的诗友山东省文联秘书长、诗人、书画家夏雨常从山东的来信,信中告诉我,我的诗将在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我的心怦然而动,激动得彻夜难眠。次日,我穿着米色的风衣,带着117首即将出版的诗稿,乘绿皮车前往泉城济南,与夏雨常先生见面,酒中畅谈,共议出书一事,他帮我敲定了诗集的名字:《流泪的红樱桃》,灵感来自我的一首小诗《构思》── 一个人打了个懒腰/奔放地吐出些红樱桃/多了一道彩虹/多了一座桥/一只手张开、一顶绿草帽在飘。

夏雨常先生欣然为我写了题为《樱桃一束出墙来》的序,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伯乐。这一段友情,令我没齿难忘。

在序的开篇,夏雨常先生写道:“武自然,是一位29岁的先生,执教于内蒙古大草原,他年轻,个头在一米八零开外,坦直而沉稳,气质很好。在待人处事方面,他已超越了现今的年龄,这亦如他的诗,都源于他那博大,如草原一样的胸怀……他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这是他未见过面的将军父亲给他留下的。其意也许是为了说明他是大自然的儿子,一生热恋大自然,奉献大自然,最后回归大自然……武自然先生不仅写一手好字,而且写一手好诗。正如他在《自画像》一诗中写道的,‘一个爱唱歌的孩子/以千孔的魔笛/吹奏着轻盈的自由/自由的香甜’,他的诗真是如魔笛吹出来的,那淡淡的抑或浓浓的花香令你陶醉,醉得你不想醒来。”

《流泪的红樱桃》出版后,我收到千余封读者来信,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转折。1992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红山晚报》,由一名教师,当上了文学副刊“柳丝丝”的编辑,也在1992年加入了内蒙古作家协会。1994年,我的诗歌成绩被写进《内蒙古作家传略》。

记者:可以说《流泪的红樱桃》这部诗集是您步入诗创作的起点。在晚报时,记者,是您的本职工作,您是怎样获得中国新闻奖的?

武自然: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是从晚报编辑开始起步的,作为本身就是业余文学创作者的我,到为别人做嫁衣的编辑,我是最懂得如何在沙里淘金和培养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尊重并紧密团结有所成就的作家和诗人的。我在精心做好编辑之余,开始到火热的生活中去采访鲜活得如顶花带刺的黄瓜一样的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积累丰富的灵感素材。那时通讯手段落后,讲究发现独家新闻,不像现在的网络时代,一有新闻天下皆知,无非是写法不一,题材各异。

记得当文学编辑的第二年,我骑着自行车赶了三十多里路,来到赤峰市近郊的一个小山村,在与乡亲们拉家常的时候,偶然听说吕家有仨姑娘,分别找了旷工、民办教师、转业军人为对象,准备在腊月同日出嫁。同日出嫁,这就是移风易俗的新闻点,待三姊妹出嫁日,我前去采访,而后写出了现场新闻《吕家腊月喜盈门,一日嫁出仨“千金”》,当年荣获全国晚报现场好新闻奖。在地方晚报期间,我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奔跑,孤独而快乐,我连续8年荣获中国晚报大赛和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只开一天的邮政所》还获得了特等奖。《中国古代最大的祭司遗址在内蒙古敖汉发现》,荣获中国第十一届新闻奖。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走进中央媒体、全国第一财经大报──《经济日报》的?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渤海湾畔潮头立》是一部什么作品?在新闻界有怎样的地位?

武自然:在晚报工作了11年后,我到北京准备出版五本新闻作品集,被时任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发现,我被破格调入中央媒体、全国第一财经大报──《经济日报》。武春河社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伯乐。我要求回我熟悉的内蒙古东部驻站,走遍了内蒙古草原,写出了《爱心凝聚在草原风情号》《马儿啊,你何时快些走!》《沙漠里长出的“工业绿洲”》《流淌的绿色流淌的金》等获奖新闻。新闻让我接触了广阔的世界,让我接触到了各条战线的人和事,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也拓展了我诗歌创作的主题。作为优秀的诗人,不光要腹有诗书,还要热爱生活,去实际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

2006年6月我被经济日报派往天津,任经济日报湖天津记者站站长。我用新闻之眼观察,用记者之笔书写了天津及滨海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2016年6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了我的5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

这一时期,我写出了《陶爱格》《高原马》《哈拉哈河的诉说》《驼峰上的岁月》《额吉谣》《巅峰时刻》等许多诗歌佳作。诗人不能脱离生活,否则将是小我的自我陶醉,小情调的碎片粘贴或是晦涩难懂的梦中呓语。我有诗歌情怀,我不忘诗歌创作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启迪心智的初心,记者的风雨历程让我的诗歌创作眼界大开。

记者:从《经济日报》的记者,到《经济日报》天津站的站长,您在本质工作实现跨越的同时,诗创作在第一部诗集《流泪的红樱桃》后,《自然的诗》是一部怎样和诗集?

武自然:有些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我的第一部诗集《流泪的红樱桃》是1991年出版的,1992年我便告别了教师职业,转身于职业记者的新征程,至今还孜孜以求地行走在新征程路上。我没有忘记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用笔来记录伟大时代的步伐的神圣使命,也没有忘记用诗歌创作来展示家国情怀的初心。26年来我依然默默地用心去创作每一首诗,2017年我把出版第二部诗集的想法告诉了文学好友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阎晶明,他非常兴奋,看完我的诗稿后,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自然,该出了,你叫自然,书名就叫《自然的诗》!”

晶明成为我的第三个伯乐,他为我联系了作家出版社,并将我的227首诗的诗稿推荐给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并请他为我的新诗集作序,马加看完我所有的诗,欣然为我作了题为《峥嵘岁月总是诗》的序,我与马加见面后,他真诚地对我讲:“自然,你的诗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诗歌编年史,经研究,中国诗歌网将主办‘《自然的诗》研讨会’。”马加是我遇到的第四个伯乐。作家出版社的领导高度重视,责任编辑向萍与我多次沟通,从封面设计到每一幅插图,都做得格外用心。所以说,我的第二部诗集,有了两个好的伯乐,一个好的书名、好的序、好的出版社、好的责任编辑。

《自然的诗》出版发行一个月后,由中国诗歌网主办的“《自然的诗》研讨会”在文化底蕴丰厚、山水秀丽的天津市蓟州区举行,吉狄马加、吴思敬、叶延滨、曾凡华、汪剑钊、顾建平、马知遥、兴安、安琪等三十多位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以及十多家媒体记者云集蓟州。《自然的诗》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所以说,我的第二部诗集,有了一次成功的研讨会、一次成功的新闻宣传报道和报刊后续推出的专家评论。

全国发行的两万册《自然的诗》,不到半年便销售一空,2018年,由作家出版社推荐,《自然的诗》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在“《自然的诗》研讨会”上,评论家和诗人们对我创作的内蒙古题材的诗都予以了高度评价,他们都期待我能创作出更多这样题材的作品。

记者:祝贺您!《啊哈嗬咿》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这部诗集创作的时间跨度的多长?

武自然:2020年9月,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了我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收录了百余首内蒙古题材的现代诗歌,整部诗集充满了我对家乡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俊俏的山脉、宽广的河流、丰腴的土地及对蒙古族的挚爱与感恩。这部诗集由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作序推荐,书中还为部分代表性诗歌配上了精美插图与蒙古文字。

2020年9月29日,9月29日,我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新书分享会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本次活动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天津图书大厦承办。分享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谓盛况空前。在分享会上,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石刚说:“武自然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从晚报到日报,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多次获得中国新闻类重要奖项和荣誉,为宣传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

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薛印胜介绍,为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书稿专门成立了项目组,从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出版印制到宣传营销全流程、高标准操作,配蒙文、绘插图、增加音视频以多媒体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周密论证、精心打磨,只为能打造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关于书名,我向与会者介绍:“在国内外有蒙古族后裔生活居住的地方,都能在歌声中听到‘啊哈嗬咿’这四个字构成并穿插于歌词之中的独特的诗意表达。从远古至现当代从未断代,这种独特的情感抒发,始终传承。因为这部诗集所有的诗作都是我的故乡内蒙古的题材,内容涵盖了你能想到和没有想到的内蒙古的代表元素,这里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风情的,对此我都以诗的形式在进行着流泪的解读。而贯穿其中又余音未尽的就是对着天地的声声呼喊,在这喊声中你能诉说一切、释怀一切。我是这样对从未被人解读的‘啊哈嗬咿’进行诗意解读:啊哈嗬咿从远古涌来,就生生不息,唱过四季,唱下泪滴,唱碎风雨。”

记者:《啊哈嗬咿》在文学界得到了怎样的评价?

武自然:分享会上,经济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武春河特意为本次新书分享会题写贺词“自然之歌 草原心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被誉为“东方鹰王”的著名画家王书平特意为分享会创作了作品“英姿勃发”。

来自内蒙古的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巴特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传承人青年歌手格日勒倾情演唱了《天下最美的草原》。播音指导、资深评论员、十佳主持人一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武自然的作品《陶爱格》。天津市蓟州区志愿者团队赵军、聂小静等朗诵书中作品《草原上,我是那棵矮树》

2020年11月21日,我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研讨会暨《啊哈嗬咿》《亮丽北疆》《陶爱格之歌》首唱发布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诗刊》社指导,中国诗歌网、天津市作协、内蒙古作协、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天津市作协党组书记李彬,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满全,中国文联文艺基金会秘书长、评论家向云驹,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薛印胜,以及刘笑伟、邓凯、北乔、王岚、敬文东、杨庆祥、汪剑钊、兴安等40余人参会。研讨会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战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上半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击疫情的伟大成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也相信未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会有更好的发展。当下的诗坛非常繁荣,但无论怎么写诗歌都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对个体生命经验和时代变化的书写。武自然同志出生在内蒙古,这本诗集写的是他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草原生活的集体记忆,他的作品也受到了蒙古民歌的影响,想象力丰富而抒情直接。我想,当代诗歌向这些歌谣和优秀的民族经典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啊哈嗬咿》有的作品被谱曲,传唱出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武自然:《啊哈嗬咿》《亮丽北疆》《陶爱格之歌》是诗集《啊哈嗬咿》中的三首诗歌作品,在现场进行了首唱发布。这三首歌曲分别由武自然作词,蒙古族资深作曲家呼格吉夫、蒙古族国家一级作曲家斯琴朝克图、青年作曲家罗艺达作曲。分别由受到乌云曹布道、齐峰和塔拉、白音、朝鲁演唱。梅林组合身着蒙古族盛装现场声情并茂地演唱了《陶爱格》,青年曲作家罗艺达也用歌声现场为研讨会送上了祝福。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诗歌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诗,但诗歌也需要建构,建构包含着对传统的尊重和转化,而不是破坏和颠覆。《啊哈嗬咿》首发式将诗和歌结合起来,是诗歌界的一种创新,同时又兼顾诗歌合一的传统,会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表示,武自然的诗歌有一种空灵之美,他用内蒙古的云、草原、马、溪流、长调、哈达等故乡意象创造了一个灵性空间,呈现出一种透明澄澈,玲珑剔透的品质。

天津市作协党组书记李彬谈到,武自然在个人生修炼中一步一个脚印,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希望他把草原诗歌带到天津,作为一种清新的空气激活天津诗坛,带动天津诗人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薛印胜表示,《啊哈哬咿》作为百花诗歌板块的扛鼎之作,抽调了精兵强将用心打磨,全流程高标准严要求,配蒙文、加注释、绘插图、加音频,处处体现编者的匠心设计,只为把这本好书带给更多的读者。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谈到,武自然用诗歌描写、歌颂和欣赏内蒙古这片土地,但他却用一种明确的、他者的眼光来看待这片土地的民族风景、山川地貌,这种审美取向和本民族诗人是不完全一样的。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满全认为:武自然是少有懂得草原的苍凉与辽阔、纯真与朴素、坚硬与宁静的诗人。他以最简约方式试图表达最丰满的思想,从诗歌中的意象排列中可以捕捉到匀称之美、和谐之美、规则之美、平静之美。

中国文联文艺基金会秘书长、评论家向云驹谈到,武自然作为一名汉族诗人,他深入草原的肌理,融入到蒙古民族的血液里,从最深刻透彻的北方草原事项中推出诗意、诗情、诗句、诗言、诗心、诗化。

解放军报文艺部主任刘笑伟认为“武自然的诗歌不止于对自然的描述”,比如“爱是温馨记忆酿出的歌”“感恩是泪水绽放的花朵”等表达是一种升华,在清纯自然之中做到了表达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邓凯指出了《啊哈嗬咿》的“根性写作”特质,他表示草原是作者的灵魂之根、精神之根。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于诗歌传统的坚持,读他的诗非常自然地能联想到南北朝民歌《敕勒川》,读到抑扬顿挫的诗句,我们面前就会展现出大草原的辽阔、苍茫、壮美。

评论家、作家、诗人北乔谈到,《啊哈嗬咿》是有关声音的诗歌,读者从中更多是感知一种与语言、词汇没有关系的一种节奏。我们读草原读的是马蹄声、横卧在小河边的马头琴、隐隐约约的流水声……

记者:《啊哈嗬咿》这部诗集在诗坛有怎样的地位?它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武自然:任何一个地方诗歌都需要地域性的特征,这可能这是《啊哈嗬咿》最有价值的地方。

天津市作协秘书长王岚谈到她读诗的感受时说,《啊哈嗬咿》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所以容易从心灵走到心灵、沟通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表示,武自然的诗歌很透明清澈,作者直面人性中闪光的部分,智者乐水所以智者不惑,仁者乐山所以仁者无忧。“可能所有的诗都在变与不变之中,在不惑与无忧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庆祥认为,这部诗集写的是属于人的、可知的草原,因此能感觉到它的透明、清澈与美好。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诗人、评论家汪剑钊以“把歌还给诗”为题发言,他说,这部诗集里的很多作品都是可以歌吟的,作者对草原的短调、长调非常熟悉,也非常善于在长短调之间进行转换。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评论家王士强认为,武自然的诗歌有很强的抒情性,很多作品既耐读同时也可以吟唱,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道路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文学博士杨碧薇谈到,音乐感的核心是节奏感,武自然老师的诗歌之所以让人有音乐感,就是因为它有内在的节奏。节奏本质上是一种时间观,比如现场演唱的时候,歌手们的肢体语言是跟着节奏在缓慢变化的。

青年评论家冯雷谈到,从40年代以来,文艺界一直在讨论民族风格的话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啊哈嗬咿》这本诗集把歌谣当成诗来写,适于吟唱,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是非常成功的尝试。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家铭表示,读《啊哈嗬咿》让他想起小诗这一中国新诗史上独特的诗歌形式。小诗在上世纪20年代比较流行,能够用非常俭省的笔墨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在形式上又自由和谐,让人觉得清新明快,这与作者对新诗的理性把握是分不开的。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诗集《啊哈嗬咿》责任编辑王欣介绍了《啊哈嗬咿》从编辑、设计、排版到穿的整个过程。诗集《啊哈嗬咿》的插图作者李伟在分享插图设计过程时说,插图需要尽量贴近诗歌内容,既要表现诗歌苍凉辽阔的一面,还要表达细腻抒情的一面,因此采用了一种比较写意的笔法,兼顾绘画性和诗性。

鲁藜研究会会长段光安认为,武自然的诗歌质朴、融入自然,汲取了中国古诗歌当中歌唱的精髓,以诗的形式创作出来,凸显了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汉诗界》社长傅国栋认为,武自然的诗的本质是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细语。他的诗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吹来了一股清风。《七月》诗刊编审雷福选是诗集《啊哈嗬咿》项目统筹,他表示,武自然的诗歌简单自然,却用想象力和张力为诗歌插上翅膀,传达出大气象、大情怀。

青年律师李悦滢作为本次活动的读者代表,从个人角度阐述了对《啊哈嗬咿》的理解与发现。她谈到,武自然的诗能抓住瞬间的感受,是一种自然抒写,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诗歌里有场面,有叙事,有唏嘘,让人在回味中有微笑。同时,作者在组织结构、句子和语言时,会有意无意的呈现出一种张力的状态,从而使诗性践行成为一种表达方式。

中央各大媒体及专业媒体、新媒体对我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在天津举办的分享会和在北京举办的研讨会暨新歌首长发布会纷纷予以报道,专家学者的评论不断见诸报刊和网络,并一致认为《啊哈嗬咿》给中国诗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草原之风。

责编:张玲玲 张文斋

校对:张健

监审:王怡洁

弘扬黄河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应该怎么做?

弘扬黄河精神,决胜全面小康,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做贡献。

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5464公里,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属非常小的流量规模);流域面积逾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正如诗人左河水在以黄河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奔海》中所曰:“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 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黄河流经地形区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

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关于黄河

这是有关黄河的

文章讲解。。。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附:《黄河颂》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汗··我们上星期五就学了,其实这篇文章挺简单的

河湟文化是什么,包括哪些

河湟文化三题

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人们探察河源乃至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都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即上述“三河间”。

纵观河湟文化在黄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将黄河流域分为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湟文化是上述黄河流域四大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娲抟土造人的古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形象化图案。笔者认为河湟文化与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共同铸就了黄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早期文化内涵,至少在北宋以前这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如果说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走廊即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齐鲁文化以海陆文化即蓬莱神话的文化内容为主,那么,河湟文化则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走廊的文化内容兼而有之。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

说河湟地区是农耕文化走廊的地区之一,人们容易理解。但何以又是草原文化走廊之一呢?笔者以为我国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亦耕则耕,亦牧则牧,很多地区耕牧相间,农牧业生产相得益彰。以鲜卑人为例,其部族在今东北辽宁地区就曾从事农牧业,后来人畜繁衍,鲜卑诸部从东北逐渐进入漠北高原,在阴山陇山脚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连山北麓,有的翻越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而南凉国属民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青海东部地区的几个世居民族,从原先的畜牧业转入农业者,不乏其例,如土族、东部藏族都是这样。所以河湟民间传播很广的山歌“少年”,就具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的双重性。

在河湟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如自古以来的羊图腾崇拜,至今农牧业区多民族所共有,藏族仍有“长寿羊”�CAI LOU ,汉族称“神羊”,即一群羊中留一只羯羊,终其生而不宰杀。这种习俗与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盘羊 的习俗一脉相承。笔者曾闻“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民谚。“西宁的赋子”是平弦坐唱艺术的主调,幽雅宛转而又悠远,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平弦坐唱艺术还有“十八杂腔”之说,唱调多以历史典故为主,是曲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笔者曾在兰州有幸听到鼓子词的演唱,那音调苍凉而悲壮,深沉而高亢,显然有着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风韵。西宁和兰州,可谓我国西部相距最近的两座省城,从兰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从西宁东去,便是农耕文化走廊之地。赋子词与鼓子词,就在时代的演进中保留了下来,岂不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吗。

对草原文化走廊及其文化研究的疏忽,是我们文化学界的失误。弥补之法,除了细加研究史籍之外,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更应行万里路实地考察才是。特别是对重要的草原文化遗产应加以发掘、整理,借助今日的科技手段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如兰州的鼓子词,多年前笔者在兰州时所见艺人多年老体衰,若不抢救则有后继无人之虞。青海的皮影戏音乐也少有人承继,要尽快录音。河湟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以及绘画等也应采取抢救性措施。笔者曾著文指出,对中国西部历史上的两大文化走廊,要设法重振。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河湟文化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河湟地区曾有过对文化作出创建的历史的民族,诸如戎人、羌人、氐人,鲜卑、小月氏、鞑靼、吐谷浑、吐蕃等,这些古代民族不仅从事高寒畜牧业,也从事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譬如一条唐蕃古道曾留下多少文化遗存,仅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条山沟围绕文成公主庙留下了历代先民数不清的石刻艺术遗产。河湟谷地至今保存完好的1840年以前的寺庙塔窟,都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如瞿昙寺、隆务寺、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等等。广而言之,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郭煌艺术,都是中国西部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元明清时期祖国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一时期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空前发展,河湟地区随着手工业作坊的大量出现,民间坐唱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笔者聆听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有些曲目并非民间艺人所创作�包括音艺人 ,二十多年前笔者曾在湟中小南川洛玛村听过张姓老人�已去世 演唱的民间曲艺节目《宫门挂带》、《孙膑上寿》等,从其遣词造句,喻古颂今的手法看,当是历史上河湟地区的落魄文人所为,只是借助民间艺人的口流传了下来。多年前一位刘姓盲艺人在西宁小游园演唱的《方四娘》,与我国内地流传的《四姐宝卷》也存在着渊源关系。由此可知,河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既然如此,我们对待河湟文化的态度只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这方面虽然我们过去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限于诸多制约因素,我们做得还很不够。青海曾有过许多诸如三个集成、618米彩绘大观、改编上演传统曲目等成功之举,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河湟文化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河湟文化人面前的一大历史使命。

在这里想将我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即长江流域的传统文化作一比较来说明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笔者也曾将长江流域分为四大传统文化,即:江源文化�青海南部地区,玉树康巴文化为主 、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江苏无锡地区的一些有识之士创办吴文化公园,实现学术走向民间的方针,借助社会力量办文化,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提出“以经济治穷,文化治愚”的口号,认为“今日的文化,明日的经济”这样的理念是完全符合时代精神的,青海省举办郁金香节、中国消夏之都文化旅游、昆仑文化艺术节,以及中国西部文艺博览会等,我想也出于这样的理念。只是我们对河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太少了,鉴于此,应《河湟》杂志社之约,以上面的拙见,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罢。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4628.html 转载需授权!

小康之约评论黄河文化

上一篇:兰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金城关(兰州市城关区黄河风情园在哪)

下一篇:七界传说2鬼域之旅(七界传说2鬼域之旅ja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