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研讨会(黄河文化专家)

erjian2022-08-0547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文化的历史及经济发展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于1875年形成今道。因而,就地理角度而言的“黄河三角洲”,应指西起郑州,东南至淮河口,东北至天津静海这一大片扇形区。因黄河自泰沂山脉以南东流入海的历史不是太久,而且人们讲“河流三角洲开发”这一概念,也只是上世纪末叶的事,所以往往立足于河流现状来界定“三角洲”,这一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狭义的“三角洲”了。若从文化角度而言,以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等作为考量参数,黄河三角洲就主要是指由今滨州和东营及它们周边地区那基本相似的地形地貌、基本相近的生态环境而孕育出的形态基本相同的传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孕育形成期、交流融会期、开发兴盛期。一、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由邹平孙家遗址所见,至迟在距今8500年的史前期后李文化时代,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大汶口文化时代至夏商,黄河三角洲故地逐步形成较多的民众聚落。从文献的角度考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讲述的其先祖少昊氏“以鸟名官”中,任司寇之职的爽鸠氏一族,即聚居在齐地北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也,非君所愿也。’”遄台,据《临淄文物志》考,在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部。晏子所云,应指今临淄及其周边这一广大地区。代爽鸠氏、季荝、逢伯陵居此地区的蒲姑氏之都城,《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薄姑”,言曾为齐胡公所都。《水经注·济水注》曰:“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博昌,原为齐故邑,在今博兴县南二十里;后几度迁徙,唐时还治故址。那么,古之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所都,当在今博兴一带;但其势力控制范围应当比这大得多,大概包括今小清河中下游地区。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文曾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虞夏诸侯。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基本勾画了商周之交以前此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序列。因此,可以说商周之交以前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在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小清河南北部都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如邹平孙家遗址、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张店浮山驿遗址、章丘董东遗址、广饶傅家遗址、五村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阳信的小韩遗址、桓台郇召遗址、齐家遗址等。也就是说,在齐人据有此地之前,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的小清河中下游的邹平、博兴、广饶、阳信等地,都形成了较大的人类聚落群,成为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画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概况:与后李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孙家文化、章丘西河文化等;与北辛文化相应的有张店浮山驿文化、章丘董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应的有广饶的傅家文化和五村文化、邹平的丁公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应的有邹平鲍家文化、博兴利城文化等。与岳石文化相应的出土遗址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聚落更多。由考古成果与上述文献记载相互发明可见,商周之交前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主要产生在今小清河中下游南北部:在史前传说时代为爽鸠氏文化,在虞夏时代为季荝氏文化,在殷商时代为逢伯陵氏文化,在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文化;而后有周代的齐文化。这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统而观之,黄河三角洲文化孕育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1)社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陶器数量大于石器数量;(2)其居住中心自西向东转移,由今章丘、邹平逐渐向东、向北辐射发展到今广饶、阳信、惠民、沾化等地,这与史前先民向退海地的开发有关;(3)有尚蚌和崇尚外饰的风气,说明此地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二、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 自周秦至宋元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它大致又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周初,姜太公受封于营丘,黄河三角洲故地被纳入姜齐势力范围,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与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齐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且由于姜太公初封于齐时就执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采纳土著文化的进步因素,因而建立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既保持了较高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吸纳了齐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推动了当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汇聚此地,开发经营,使得人口渐众。《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记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故地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否则不会组织可随“五都之兵”伐燕的“北地之众”。密集的人口,使得人均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加之周边地区民众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迁徙到这一肥沃的退海之地求生存、求发展,就逐渐引发了“开发东部退海之地”这一黄河三角洲中后期物质文化生产的主旋律。与齐文化融合后,黄河三角洲文化获得了更多的与其他地域主流文化交流的机会。鲁地礼乐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诸种信条、齐地开放文化中的尚实求变精神、燕地尚贤文化中的礼贤下士思想、赵地侠义文化中的慷慨仗义之风,都对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产生多重影响,使此地出现了诸多文化名人。如以《孙子兵法》名世而后辅佐吴王成就霸业的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如隐居於陵(今邹平长白山)而绝齐楚聘相的“於陵学派”创始人田仲,如疾呼“义不帝秦”、又劝降聊城燕将而后隐居少海(今桓台花沟)的义士鲁仲连等。在他们的思想学说中,体现出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印记。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主要是齐文化融合的阶段。秦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实施一统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成帝将儒家思想推行到民间,于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也逐渐出现一统局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民族,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传统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也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来,不但在物质生产方面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多交流,在思想文化层面也与中央文化逐步融合,像其他地域一样,出现了诸多通经致用的经学名家。如从济南人伏胜,到同郡人张生,到千乘(今广饶)人欧阳和伯及同郡人倪宽,到欧阳和伯之子及曾孙高,形成了一个显赫的今文《尚书》“欧阳学”传经派别,对西汉学术乃至西汉政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又如齐人辕固(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有辕固冢)曾与窦太后辩论儒家道家优劣,著《齐诗传》三卷传世,是今文经学“齐《诗》学”的代表(均见《汉书·儒林传》等);又如三国时乐安人孙炎,受学于东汉经学大家郑康成之门人,人称“东州大儒”,曾力驳王肃《圣证论》对郑玄经学之讽。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表现出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与中央王朝文化更多的趋同性。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中央文化即汉文化融合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多干旱,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运动。此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但经历了空前的战乱,也承受了游牧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佛教文化,适应了乱世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在黄河三角洲获得大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文化融合,黄河三角洲文化汇入汉民族文化发展的洪流,在广纳博采中原文化主要是经学文化以及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斑斓丰富的色彩。三、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 明清以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宋代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政治动荡,战乱不已。至元末明初,由于元军与红巾军在鲁北展开拉锯战,尤其是燕王朱棣历时四年的“靖难”战火,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及各县市史志、族谱、碑刻提供的资料,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充实了该区域的人口,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又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鲁西南之曹州、嘉祥、巨野、汶上等县水旱灾民多迁至今垦利、利津、沾化沿海垦荒种地、下海捕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建设,山东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有6次,以垦利县为主。新移民的流入,使黄河三角洲文化出现两大新特点:在物质文化方面,垦荒种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在精神文化方面,民间向学蔚然成风,出现了较多文化望族。由于历代移民的勤力开垦,黄河三角洲经济渐次得以恢复,文化教育随之发展繁荣,各县均设立学校。明中叶起,黄河三角洲各县学及官办书院林立,民间所办的书院、私塾、村塾、义学星罗棋布。以邹平县为例,仅清代恢复、创办的书院就有伏生书院、范公书院、长白书院等8处,黄河三角洲一时人才济济。有清一代,仅邹平县就有68人登进士第,中举者更达252人。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明清时期一大批誉满府县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他们多父子兄弟传学,形成文化望族。如曾引领清代诗坛学坛的新城(今桓台)王士禛父子兄弟,如明清时期“一门十二进士”的滨城杜氏家族等等。这诸多文化望族的出现,是黄河三角洲精神文化继春秋战国后再度繁荣的主要标志。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发布,如何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黄河历史悠久,流域广阔,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留下了精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穿越时空,为黄河流域增添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编制和出台该文件旨在推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决策和实施。

在甘肃黄河上游,承载着黄河文化遗产的青城古建筑群焕发出新的色彩,古渡口、古驿站得到整体保护,黄河文化在游客和当地居民心中更加具体。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规划周密,重点介绍了黄河的形成以及黄河上游的历史和文化。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的协调下,持续开展文物抢救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完善文物保护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体系,黄河文物得到制度和人文关怀。

从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出发,以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为核心,创新价值导向的运用模式、方法和路径,系统解读黄河遗产中蕴含的当代价值,深化遗产价值转化,提供高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黄河遗产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多年来,黄河流域在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石窟古建筑和寺庙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接触和利用的整体水平不高,文物复兴的途径不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还存在矛盾,与当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还不充分,难以形成对黄河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有效支撑。同一条黄河,同一片黄河泥,历史上的泥与今天的泥形成呼应,黄河精神得以传承。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哪些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呢?

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 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运用文化的作用说明黄河文化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黄河的古代文化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流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从陕西的关中、山西的晋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远达甘肃交界,河套、冀北,豫东和鄂西北一带。早期的代表就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面对姜寨村落遗址,会让你生出无限的遐想。一个古代先民群居的场所,把远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关中、陇东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黄河上游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洞文化、齐家文化则是仰韶文化的后期,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甚至有人判断,齐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属奴隶社会。

黄河下游海岱地区文化则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有人说依旧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则说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响,因为陶器和玉器的制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说,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独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个。

无论学者怎样指点古代的文化遗存,那些无声的文物都在为我们说明,在古代,那浩浩荡荡的黄河全流域的岸边、阶地活跃着我们先祖的身影,根据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考古学文化推定,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可以看作是华夏诸族的文化遗存,而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则是属于东夷诸族的遗存。

历史传说

华夏诸族中最强有力的两个氏族便是黄帝与炎帝,而东夷诸族太、少、蚩尤是强大的中坚。炎帝发祥于陕西岐山之东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水东下进入河南与东南部而达于山东,

黄帝长于姬水之滨,由陕西北部率部达于河北涿鹿一带。东夷诸族处于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山东、豫东、豫南、皖中地区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进入山东的炎帝与蚩尤部族发生战争,战败的炎帝求助于黄帝,黄炎两个部族结合起来,在涿鹿摆开了战场,同蚩尤厮杀。当时蚩尤部族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冶铜技术,其文化当在黄炎部族之前,这一场古史传说时期的“涿鹿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黄炎部落终于杀死了蚩尤,其部族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南撤成为今日的南方诸族,另一部分则渡海而去。 其实,这场战争是中华文明初始期的各地域、各支系文化的一及大冲撞、大融合,在古代没有信息传播媒介的情况下,迁徙争战,都是文化交融的手段。正是这场战争,使得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两种文化合而为一,甚至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进中原文化之中,使这汇多种文化精华而成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难说比中原龙山文化水平更高的山东龙山文化的冶铜术,乃至早期的符号文字不对中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原文化最终成为夏商青铜文化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由于他融多种文化先进因素于一炉。因此,黄帝、炎帝、蚩尤都应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给予永恒的崇敬。

黄河的古代文化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流域

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夏后氏崛起,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一次巨大的灾难,让我们的民族在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一场仿佛由天而降的洪灾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永不湮灭的传说,借助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后一位经原始社会推举而出的部落联盟领袖禹,开始向建立第一个中国奴隶制社会夏王朝的历史进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较其他氏族先进的生产力都使禹成为事实上的各族首领。对那些阻碍夏族发展的势力如三苗,共工、禹都举兵征伐。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脚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阶级文明社会取代原始文明社会的钥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开中华文明崭新的一页。那一年,据说在公元前21世纪,据今4000多年,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就发生在河南。

黄河文化是什么先民在长期的社会中实践中所创造的什么和什么的总和?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中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供参考。

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的重大事记

2006年12月19日河南省文化厅签发豫文社【2006】第75号文,决定设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这是省文化厅对发展南阳文化事业的最大支持。

2007年1月10日河南省民政厅核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并下发豫民函【2007】4号文件。认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具备设立公募基金会的条件,特此批准核准登记,其业务主管单位为河南省文化厅。并颁发了《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一月二十三日,南阳日报为此发表消息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设立,是南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1月3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南阳市梅溪宾馆召开,大会由南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天庆主持。省民政厅李怀建处长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登记的批复文件”,河南省文化厅翦辉处长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揭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田永清少将,司法部副局级巡视员丛卫东,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二月河,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南阳军分区副政委祝润安,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刘明阁,南阳市文联主席王遂合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田永清将军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四圣,如今有一个以二月河为代表的作家群队伍誉满中外,成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利用社会力量支持辅助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二月河也在大会上即兴讲话,他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南阳人文品牌,建设南阳文化大市,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有方法,有措施,要有人来做。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就解决了一个措施落实的问题。基金会需要有一批懂经营的人来操作,用专业力量把文化产业做起来,把我们的文化事业作的兴旺发达。

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代表市人大、市政府讲了话。市政协副主席、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清华也在大会上讲了话。

市直有关单位的领导李洪、杨志欣等也参加了大会,并在主席台上就坐。

大会有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南阳市文联、南阳市科技局、南阳日报社、百姓视点等369家单位及有关人员到会祝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在致辞中对祝贺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南阳广播电台、南阳晚报、百姓视点等新闻媒体的记者莅临采访,并作了报道。

2007年2月2、3、4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并讨论制定基金会有关规章制度,讨论并决定基金会内部机构设置。

2007年2月7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南阳监狱捐赠《大要案警示录》、《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等价值115000元的图书5000册。南阳电视台副台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聚成在捐书仪式上讲了话。河南宛英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学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接受劳动改造,同时还应该很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将来重新融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捐赠仪式由南阳监狱一监区监狱长赵建周主持,一监区教导员梁俊在捐赠仪式上号召服刑人员掀起一个学文化、学知识,积极改造并回报社会亲人的新高潮。

2007年2月16日,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讨论研究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并制定了“关于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的方案”。

2007年3月6日,下午5时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案件大队以配合南阳市财政局非税局联合执法为由,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在解放广场募捐现场的近一万元募捐奖品强行扣押,并未出具任何扣押手续。

2007年3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世纪哲人——冯友兰》剧组注资300000元。该片的制片人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担任。

2007年3月2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宛城区官庄镇党委捐赠价值12万元的“农村法律知识科学技术读本”,为官庄镇共建农村文化大院提供了文化支持。捐赠仪式上,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书庆在讲话中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官庄镇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官庄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4月3日为了配合公安机关建设学习型看守所,强化对在押人员的法制教育,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4月3日到邓州看守所、社旗县看守所赠送有关法律书籍2000册,价值50000余元。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作了报道。

2007年4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接受了南阳日报记者采访,就南阳市文化强市建设,就基金会发展与服务职能发表意见。南阳日报4月9日发表访谈,题目是《做好建设文化强市的实践者——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肇基》。

2007年4月17日——22日,文化部副部级巡视员丁一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调研。对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2007年5月19日,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将基金会春节期间(3月6日)扣压的募捐奖品退还,并向基金会致歉。

2007年5月22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精神。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创作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社科院周勃教授主持,著名学者丁一、张永健、俞汝捷、程秋萍、洪洋、吴永平、姚海天、张传奇、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为电视剧《姚雪垠》的编剧思路、指导思想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并制定了编剧大纲。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姚雪垠研讨会,正式书面委托王肇基担任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主编。

2007年8月23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功的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活动,省市十几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2007年8月26日,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策划出版的《南阳五圣》丛书出版。其中《商圣范蠡》的作者是王肇基、张建伟、高丙午;《智胜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的作者是逵富太;医圣张仲景的作者是邱明印:《科圣张衡》的作者是马云泰和马长敏。《南阳五圣》的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9月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中国新东方文化影视公司捐款壹佰贰拾万元,联合组织电视剧《姚雪垠》拍摄工作。

2007年10月10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河南省民政厅对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邓州、新野、西峡、方城、社旗五个县市办事处核准登记。

2007年10月29日,南阳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为建设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王肇基理事长对基金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做出了认真阐述。

2007年11月1日-5日,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无锡江南大学召开年会,大会增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肇基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2007年11月20日,年过古稀的袁宝华同志再次约见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对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壮大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非常高兴的接受聘请,担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顾问。

2007年12月30日,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全体理事和全体监事参加了会议。王肇基理事长主持了会议。郑文芳副秘书长对2007年的业务情况和2008年工作计划做了报告。会议制定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2008年工作计划》。

二00八年

2008年1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与北京新东方影视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共同投资贰仟万元,联合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总策划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担任。

2008年1月2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邀请了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来南阳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发表了讲话。南阳电视台录播了晚会实况。

2008年5月19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通过南阳市红十字会,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价值47万元药品,支持灾区人民。

2008年6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经主管部门批准,筹建南阳市人物文史馆,总投资一亿六千万元,规划、土地手续已经完备。

2008年7月3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华龙中学捐款,对升入大学,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与救助,市领导王清华出席了捐赠仪式。

2008年9月8日,河南省民政厅侯贵州、杨忠友一行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视察工作。对基金会业务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基金会对省厅领导的讲话组织了多次学习。

2008年10月1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人物》捐款壹拾伍万元,用于电视栏目的拍摄工作。

2008年12月29日晚,基金会组织文艺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二周年。

二00九年

2009年3月,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捐款出版“南阳实力派作家文库”共3000套,文库作者为王遂合、廖华歌、刘正义和殷德杰。

2009年8月12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更名为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办公地点设在郑州市金水路7718号。

2009年11月11日,厦门方达投资集团与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签订合同,投资肆仟万元人民币,共同开发文化产业。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004.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研讨会

上一篇:黄河文化教育好吗(黄河文化是传统文化吗)

下一篇:风之旅团钻石怎么的(风之旅人没有白金奖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