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文化调研报告(黄河文化调查)

erjian2022-08-0558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有灿烂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哪里

古老的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它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

黄河流域,依其地理与文化特征,可分为三段: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主要是马家窑文化;从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为中游,主要是仰韶文化;从旧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主要是龙山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从黄河文化来说,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广袖轻舒,彩练回旋,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此后它又穿山绕谷,围堰聚水,形成了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沿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不但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景色,还可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产物。而黄河三峡,因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有着秀丽的山水,散布着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等景点。此外,景泰黄河石林的古石林群不仅颇富特色,而且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国内罕见。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她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还有象征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帝禹夏后氏等。从夏商到清代,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在农具制作、灌溉技术、谷物种植、畜牧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超的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舟车等制作技术及其文化成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算学、天文学、地理、水利、医学、纺织、造纸、印刷、冶金、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思想文化兴旺发达,产生了一代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学说,编著了大量的史学书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艺术方面的成绩斐然,在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石窟等方面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人物,他们建构了黄河文化鲜活的文化人格;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传统节日以及各种礼俗。近代以来,黄河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逐步走向了世界。

而作为黄河文化中心的兰州,既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里有白塔山、五泉山;有浓缩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水上乐园;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的“黄河母亲”“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等,更是领略黄河文化的上佳地点;这里还有水车博览园、金城关文化风情园、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彩陶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国学馆等;还依托黄河文化,开发了黄河石、刻葫芦、陶器、水车模型等工艺品。

在新时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也必将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每日甘肃-文化

望采纳

黄河的历史文化50字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说到黄河大家都知道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关于黄河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庄严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黄河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关于黄河民间有句俗语,“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的“腰”正是在武陟,这个危险而又脆弱的地方,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2013年,武陟县获得了“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美誉,武陟县中的地名大概有100多个都与黄河有关,这是整个河南都比较罕见的,而且古黄河的自然堤坝就在武陟县北面与修武县交界处的郇封邻,这一带的村庄命名都与古河道有关,而且黄河对武陟县的影响不仅如此。

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治河史上的标志,嘉应观被称为“小故宫”又名“黄河龙王庙”嘉应观就位于焦作武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个位置十分险要,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黄河都不太平,而武陟这个地方淤积严重,水灾频繁,人们都非常的艰苦,所以黄河的安定,是武陟人民自古以来最大的心愿,由于灾害频繁,敬重神灵和祭祀成为了武陟的特色之一,而且武陟境内庙宇众多,而且历史悠久,现在再想想,民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作为黄河之“腰”,武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然后大家有什么想法,想跟我们分享的可以下去评论留言讨论哦!

黄河文化的历史及经济发展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于1875年形成今道。因而,就地理角度而言的“黄河三角洲”,应指西起郑州,东南至淮河口,东北至天津静海这一大片扇形区。因黄河自泰沂山脉以南东流入海的历史不是太久,而且人们讲“河流三角洲开发”这一概念,也只是上世纪末叶的事,所以往往立足于河流现状来界定“三角洲”,这一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狭义的“三角洲”了。若从文化角度而言,以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等作为考量参数,黄河三角洲就主要是指由今滨州和东营及它们周边地区那基本相似的地形地貌、基本相近的生态环境而孕育出的形态基本相同的传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孕育形成期、交流融会期、开发兴盛期。一、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由邹平孙家遗址所见,至迟在距今8500年的史前期后李文化时代,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大汶口文化时代至夏商,黄河三角洲故地逐步形成较多的民众聚落。从文献的角度考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讲述的其先祖少昊氏“以鸟名官”中,任司寇之职的爽鸠氏一族,即聚居在齐地北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也,非君所愿也。’”遄台,据《临淄文物志》考,在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部。晏子所云,应指今临淄及其周边这一广大地区。代爽鸠氏、季荝、逢伯陵居此地区的蒲姑氏之都城,《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薄姑”,言曾为齐胡公所都。《水经注·济水注》曰:“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博昌,原为齐故邑,在今博兴县南二十里;后几度迁徙,唐时还治故址。那么,古之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所都,当在今博兴一带;但其势力控制范围应当比这大得多,大概包括今小清河中下游地区。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文曾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虞夏诸侯。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基本勾画了商周之交以前此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序列。因此,可以说商周之交以前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在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小清河南北部都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如邹平孙家遗址、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张店浮山驿遗址、章丘董东遗址、广饶傅家遗址、五村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阳信的小韩遗址、桓台郇召遗址、齐家遗址等。也就是说,在齐人据有此地之前,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的小清河中下游的邹平、博兴、广饶、阳信等地,都形成了较大的人类聚落群,成为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画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概况:与后李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孙家文化、章丘西河文化等;与北辛文化相应的有张店浮山驿文化、章丘董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应的有广饶的傅家文化和五村文化、邹平的丁公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应的有邹平鲍家文化、博兴利城文化等。与岳石文化相应的出土遗址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聚落更多。由考古成果与上述文献记载相互发明可见,商周之交前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主要产生在今小清河中下游南北部:在史前传说时代为爽鸠氏文化,在虞夏时代为季荝氏文化,在殷商时代为逢伯陵氏文化,在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文化;而后有周代的齐文化。这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统而观之,黄河三角洲文化孕育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1)社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陶器数量大于石器数量;(2)其居住中心自西向东转移,由今章丘、邹平逐渐向东、向北辐射发展到今广饶、阳信、惠民、沾化等地,这与史前先民向退海地的开发有关;(3)有尚蚌和崇尚外饰的风气,说明此地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二、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 自周秦至宋元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它大致又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周初,姜太公受封于营丘,黄河三角洲故地被纳入姜齐势力范围,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与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齐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且由于姜太公初封于齐时就执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采纳土著文化的进步因素,因而建立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既保持了较高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吸纳了齐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推动了当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汇聚此地,开发经营,使得人口渐众。《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记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故地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否则不会组织可随“五都之兵”伐燕的“北地之众”。密集的人口,使得人均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加之周边地区民众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迁徙到这一肥沃的退海之地求生存、求发展,就逐渐引发了“开发东部退海之地”这一黄河三角洲中后期物质文化生产的主旋律。与齐文化融合后,黄河三角洲文化获得了更多的与其他地域主流文化交流的机会。鲁地礼乐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诸种信条、齐地开放文化中的尚实求变精神、燕地尚贤文化中的礼贤下士思想、赵地侠义文化中的慷慨仗义之风,都对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产生多重影响,使此地出现了诸多文化名人。如以《孙子兵法》名世而后辅佐吴王成就霸业的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如隐居於陵(今邹平长白山)而绝齐楚聘相的“於陵学派”创始人田仲,如疾呼“义不帝秦”、又劝降聊城燕将而后隐居少海(今桓台花沟)的义士鲁仲连等。在他们的思想学说中,体现出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印记。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主要是齐文化融合的阶段。秦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实施一统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成帝将儒家思想推行到民间,于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也逐渐出现一统局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民族,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传统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也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来,不但在物质生产方面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多交流,在思想文化层面也与中央文化逐步融合,像其他地域一样,出现了诸多通经致用的经学名家。如从济南人伏胜,到同郡人张生,到千乘(今广饶)人欧阳和伯及同郡人倪宽,到欧阳和伯之子及曾孙高,形成了一个显赫的今文《尚书》“欧阳学”传经派别,对西汉学术乃至西汉政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又如齐人辕固(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有辕固冢)曾与窦太后辩论儒家道家优劣,著《齐诗传》三卷传世,是今文经学“齐《诗》学”的代表(均见《汉书·儒林传》等);又如三国时乐安人孙炎,受学于东汉经学大家郑康成之门人,人称“东州大儒”,曾力驳王肃《圣证论》对郑玄经学之讽。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表现出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与中央王朝文化更多的趋同性。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中央文化即汉文化融合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多干旱,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运动。此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但经历了空前的战乱,也承受了游牧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佛教文化,适应了乱世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在黄河三角洲获得大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文化融合,黄河三角洲文化汇入汉民族文化发展的洪流,在广纳博采中原文化主要是经学文化以及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斑斓丰富的色彩。三、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 明清以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宋代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政治动荡,战乱不已。至元末明初,由于元军与红巾军在鲁北展开拉锯战,尤其是燕王朱棣历时四年的“靖难”战火,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及各县市史志、族谱、碑刻提供的资料,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充实了该区域的人口,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又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鲁西南之曹州、嘉祥、巨野、汶上等县水旱灾民多迁至今垦利、利津、沾化沿海垦荒种地、下海捕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建设,山东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有6次,以垦利县为主。新移民的流入,使黄河三角洲文化出现两大新特点:在物质文化方面,垦荒种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在精神文化方面,民间向学蔚然成风,出现了较多文化望族。由于历代移民的勤力开垦,黄河三角洲经济渐次得以恢复,文化教育随之发展繁荣,各县均设立学校。明中叶起,黄河三角洲各县学及官办书院林立,民间所办的书院、私塾、村塾、义学星罗棋布。以邹平县为例,仅清代恢复、创办的书院就有伏生书院、范公书院、长白书院等8处,黄河三角洲一时人才济济。有清一代,仅邹平县就有68人登进士第,中举者更达252人。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明清时期一大批誉满府县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他们多父子兄弟传学,形成文化望族。如曾引领清代诗坛学坛的新城(今桓台)王士禛父子兄弟,如明清时期“一门十二进士”的滨城杜氏家族等等。这诸多文化望族的出现,是黄河三角洲精神文化继春秋战国后再度繁荣的主要标志。

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的重大事记

2006年12月19日河南省文化厅签发豫文社【2006】第75号文,决定设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这是省文化厅对发展南阳文化事业的最大支持。

2007年1月10日河南省民政厅核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并下发豫民函【2007】4号文件。认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具备设立公募基金会的条件,特此批准核准登记,其业务主管单位为河南省文化厅。并颁发了《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一月二十三日,南阳日报为此发表消息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设立,是南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1月3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南阳市梅溪宾馆召开,大会由南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天庆主持。省民政厅李怀建处长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登记的批复文件”,河南省文化厅翦辉处长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揭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田永清少将,司法部副局级巡视员丛卫东,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二月河,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南阳军分区副政委祝润安,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刘明阁,南阳市文联主席王遂合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田永清将军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四圣,如今有一个以二月河为代表的作家群队伍誉满中外,成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利用社会力量支持辅助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二月河也在大会上即兴讲话,他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南阳人文品牌,建设南阳文化大市,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有方法,有措施,要有人来做。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就解决了一个措施落实的问题。基金会需要有一批懂经营的人来操作,用专业力量把文化产业做起来,把我们的文化事业作的兴旺发达。

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代表市人大、市政府讲了话。市政协副主席、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清华也在大会上讲了话。

市直有关单位的领导李洪、杨志欣等也参加了大会,并在主席台上就坐。

大会有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南阳市文联、南阳市科技局、南阳日报社、百姓视点等369家单位及有关人员到会祝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在致辞中对祝贺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南阳广播电台、南阳晚报、百姓视点等新闻媒体的记者莅临采访,并作了报道。

2007年2月2、3、4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并讨论制定基金会有关规章制度,讨论并决定基金会内部机构设置。

2007年2月7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南阳监狱捐赠《大要案警示录》、《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等价值115000元的图书5000册。南阳电视台副台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聚成在捐书仪式上讲了话。河南宛英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学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接受劳动改造,同时还应该很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将来重新融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捐赠仪式由南阳监狱一监区监狱长赵建周主持,一监区教导员梁俊在捐赠仪式上号召服刑人员掀起一个学文化、学知识,积极改造并回报社会亲人的新高潮。

2007年2月16日,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讨论研究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并制定了“关于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的方案”。

2007年3月6日,下午5时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案件大队以配合南阳市财政局非税局联合执法为由,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在解放广场募捐现场的近一万元募捐奖品强行扣押,并未出具任何扣押手续。

2007年3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世纪哲人——冯友兰》剧组注资300000元。该片的制片人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担任。

2007年3月2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宛城区官庄镇党委捐赠价值12万元的“农村法律知识科学技术读本”,为官庄镇共建农村文化大院提供了文化支持。捐赠仪式上,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书庆在讲话中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官庄镇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官庄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4月3日为了配合公安机关建设学习型看守所,强化对在押人员的法制教育,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4月3日到邓州看守所、社旗县看守所赠送有关法律书籍2000册,价值50000余元。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作了报道。

2007年4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接受了南阳日报记者采访,就南阳市文化强市建设,就基金会发展与服务职能发表意见。南阳日报4月9日发表访谈,题目是《做好建设文化强市的实践者——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肇基》。

2007年4月17日——22日,文化部副部级巡视员丁一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调研。对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2007年5月19日,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将基金会春节期间(3月6日)扣压的募捐奖品退还,并向基金会致歉。

2007年5月22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精神。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创作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社科院周勃教授主持,著名学者丁一、张永健、俞汝捷、程秋萍、洪洋、吴永平、姚海天、张传奇、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为电视剧《姚雪垠》的编剧思路、指导思想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并制定了编剧大纲。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姚雪垠研讨会,正式书面委托王肇基担任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主编。

2007年8月23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功的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活动,省市十几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2007年8月26日,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策划出版的《南阳五圣》丛书出版。其中《商圣范蠡》的作者是王肇基、张建伟、高丙午;《智胜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的作者是逵富太;医圣张仲景的作者是邱明印:《科圣张衡》的作者是马云泰和马长敏。《南阳五圣》的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9月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中国新东方文化影视公司捐款壹佰贰拾万元,联合组织电视剧《姚雪垠》拍摄工作。

2007年10月10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河南省民政厅对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邓州、新野、西峡、方城、社旗五个县市办事处核准登记。

2007年10月29日,南阳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为建设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王肇基理事长对基金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做出了认真阐述。

2007年11月1日-5日,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无锡江南大学召开年会,大会增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肇基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2007年11月20日,年过古稀的袁宝华同志再次约见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对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壮大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非常高兴的接受聘请,担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顾问。

2007年12月30日,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全体理事和全体监事参加了会议。王肇基理事长主持了会议。郑文芳副秘书长对2007年的业务情况和2008年工作计划做了报告。会议制定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2008年工作计划》。

二00八年

2008年1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与北京新东方影视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共同投资贰仟万元,联合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总策划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担任。

2008年1月2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邀请了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来南阳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发表了讲话。南阳电视台录播了晚会实况。

2008年5月19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通过南阳市红十字会,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价值47万元药品,支持灾区人民。

2008年6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经主管部门批准,筹建南阳市人物文史馆,总投资一亿六千万元,规划、土地手续已经完备。

2008年7月3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华龙中学捐款,对升入大学,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与救助,市领导王清华出席了捐赠仪式。

2008年9月8日,河南省民政厅侯贵州、杨忠友一行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视察工作。对基金会业务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基金会对省厅领导的讲话组织了多次学习。

2008年10月1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人物》捐款壹拾伍万元,用于电视栏目的拍摄工作。

2008年12月29日晚,基金会组织文艺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二周年。

二00九年

2009年3月,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捐款出版“南阳实力派作家文库”共3000套,文库作者为王遂合、廖华歌、刘正义和殷德杰。

2009年8月12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更名为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办公地点设在郑州市金水路7718号。

2009年11月11日,厦门方达投资集团与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签订合同,投资肆仟万元人民币,共同开发文化产业。

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2、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3、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尔今回想,当初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促使我虽然身陷敌人的囚牢,却含有然向往着那黄土高原上正在兴起的民族希望。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032.html 转载需授权!

河南黄河文化调研报告

上一篇:征集黄河文化作品(黄河文化主题作品征集活动)

下一篇:天天风之旅虐杀(天天风之旅为什么玩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