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牛文化(黄河铁牛的来历)

erjian2022-08-0744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大铁牛的历史渊源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

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的。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扩展资料

蒲津渡遗址,是中国第一次发掘出土的大型渡口遗址,这里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尤以唐开元年间倾全国之力改建蒲津浮桥,在这里铸造的维桥大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等的铁器群弥足珍贵。

黄河大铁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体型之大(每头牛长3.3米,高1.7米)、份量之重(最重的牛47吨)、工艺之精、造型之好堪称中华瑰宝,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史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1999年9月,国家投资1000余万元,由山西省考古所实施了“铁牛顶升保护方案”,将铁牛垂直顶升12.2米。2007年永济市成立了永济黄河大铁牛旅游有限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2008年运城市开发建筑有限公司投资,在景区开挖了人工湖,铺浮桥、造假山、凿木船、建两关(蒲津关、大庆关)等,再现了盛唐蒲津大浮桥的景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大铁牛

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

之所以用大铁牛拉铁索桥,主要原因牛是力的象征。牛安稳、祥和的形象让人看着踏实,可以安定人们的情绪。

过桥时,人们看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心理上顿生一股畏惧感,这时看到两边拉着大铁索的牛,让人顷刻间情绪安定下来,放心过桥。

黄河古道四个大铁牛,是用于稳固铁索桥的铁制桩子而筑的。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

铸于唐开元十二年,元末桥毁,久置不用,被人们称为“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

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那么唐人为什么筑铁牛拉铁索呢?这个有几方面原因。

一、牛踏实、稳重而又性情敦厚

牛性情稳重、敦厚、勤恳耐劳,人们心目中的感觉有一种信赖感,对于以牛为形象地铁桩子充满信心。直接的感觉有大力牛拉着呢,没事!放心过桥。

二、在古代阴阳五行中,牛属土,土能克水。

古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土能克制洪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这大力牛,性情安稳、踏实有力,又五行属土,可以克制洪水,是最可信赖的吉祥物。

三、牛是农耕文化的象征

古代生活都是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代表着农业发展的前景。所以这里的大铁牛就预示着另一层意义,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农业发展,铁索桥也是这样。

综合以上分析,这里用牛拉着大铁索有深远的现实和象征意义。没有什么动物比牛更适合拉铁桥的铁索了。

斗牛算上是黄河文化吗?

斗牛算得上是一种黄河文化。

在我国斗牛有着悠久的历史,斗牛是一种风俗,在全国各地都有记载。特别是在我国的云南和贵州一带,特别盛行此游戏。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每年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斗牛节,火把节等,都离不开斗牛这一环节。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307.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牛文化

上一篇:黄河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文化公园规划)

下一篇:共享之旅河南(共享之旅河南农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