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黄河风情文化(保德民俗文化)

erjian2022-08-1164

本文目录一览:

求“有关黄河的民风民俗”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乡村找“年味”

今年春节,在杂志社工作的李谦打算到乡村过。“我们准备先徒步走黄河,沿线采风,然后到陕北去过大年。我觉得只有到那些地方,才算过了个真正的年。”去年在河南农村度过的那个春节让李谦至今记忆犹新。今年腊月三十,李谦一行四人坐上了开往河南的火车。“我们去了有着浓郁过年气息的位于黄河故道的浚县,那边的年跟城里实在不一样。”

一下火车我们就对黄河岸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地兴趣,河南浚县的泥雕特产泥咕咕、泥泥猴、皮皮虎和木版年画只有在春节庙会期间才可以买到。我们个个像饿疯了的饕餮,一会儿就收获了满满两大箱的传乘了上千年的手工艺品。

“在乡村过年,乡亲们都很朴实,而且保留了过年最传统的习俗,比如舞狮子、耍龙灯、守岁、拜土地神、到大胚山拜观音、到浮丘山拜娘娘等。”感觉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黄河 民风民俗。

“览百川之宏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黄河赋》中的这两句气势磅礴的辞章所描绘的是一个叫积石山的地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东海”。积石山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积石山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度地带,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天然的地质民俗博物馆。黄河第二次流入甘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行程。

在巍巍积石山下,滔滔黄河之滨,坐落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光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其中的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象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守护着母亲河。本期节目,我们就带领大家到积石山下,探访这两个充满故事的民族。

说起保安族和东乡族,很多人都会感觉到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尤其是保安族,它的人口不到两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和甘河滩村,俗称“保安三庄”。录音(说起保安族的历史,它是跟元代的军事活动息息相关的。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一路东征,攻下青海湟南、甘肃临洮这一带的时候,打吐蕃第一次没有成功,就在湟南等地驻防。元朝的大局稳定以后,这些人的身份就从军户转为民户,就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像土族、藏族、蒙古族互通共荣,相互联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介绍说,元世祖后期,那些在青海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成为保安族的先民。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到了大河家的呢?保安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出于对信仰的忠诚,保安族的先民在头人的带领下,历尽千难万险,经过三次迁徙,才到了今天的保安三庄,定居了下来。录音(因为保安族它虽然聚居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湟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信仰的就是伊斯兰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时常处在压抑当中,最终造成了保安族的举族迁徙。保安族迁徙的时间是同治元年,从青海的湟南州开始迁徙,翻过多曼山,到青海的循化,撒拉族的地方,然后在那里也居住了三年多。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循化大旱、颗粒无收,迫于生计,他们继续东迁,穿过积石山,到了现在的大河家这一块。)

保安族的先民是元代负责打制兵器的匠人,他们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尤其擅长打制腰刀。现在,保安腰刀主要作为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比较著名的有“折花刀”“波日季”“什样锦” “一把手”等等。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保安族的历史变迁,体现着保安族的智慧、价值观和审美观。保安族匠人马自正,祖上世代做刀,他拿着一把“什样锦”,向记者介绍了小小的一把刀所展现的保安族文化内涵:录音(这个是一把什样锦刀,这上面刻的是黄河流水,体现我们保安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民族。每个保安腰刀都能代表我们保安族迁移的历史……压混)

黄河的水纹、迁徙的脚步、身份的体现、美好的向往,统统被保安人刻画在腰刀上。保安腰刀从式样设计、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工序多达80多道。如今的保安腰刀已经发展成为八个大类、20多个品种,而且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扬。马自正的儿子马文,今年18岁,如今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刀了,他用一句保安话表达了他的愿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保安腰刀的未来。录音(保安话:让我们保安腰刀走向世界。)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都受伊斯兰教影响,但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或有病人的房子等。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录音(在生活细节当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说给客人或者家里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反手倒,到河边或水渠边打水不能顺水打,不能坐在门槛上,还有不能一进门就进女主人的房间,也不能未经主人允许进入人家的厨房。)

东乡族与保安族一样,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族源也都是以元朝时期的色目人为主,再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的;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是东乡族的人口要比保安族多得多,而且分布广泛。东乡族在全国有60万人,居住在积石山县的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东乡族生活在甘肃东乡县。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据东乡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马忠华介绍说:录音(“撒尔塔”原意为商贾。十二、十三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为色目人。此时的撒尔塔人已初步形成一个民族。据《蒙古秘史》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入军队或被签发东迁,屯戍临夏东乡地区。他们善于经商,被称为“斡脱商人”,足迹遍于中亚、西亚、中国西北各地,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东乡族的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殖恳劳作,奇迹般的生息下来,发展壮大,表现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务实的民族性格。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都非常漂亮,各具特色。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县民族博物馆主任张玉才:录音(东乡族有自己的服饰,少女的比较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水红、大红、绿色、黄色见多。男孩子穿天蓝裤子,白色的也有。东乡花儿唱的:“白汉褡,青夹夹”,就是白衬衣,套个黑坎肩,带个号帽,这是小伙子穿的。中年人穿得比较素,青的、灰的。老年人就更庄重一些,穿些长袍,色彩比较暗一些。)

风俗方面,东乡族食用的牛羊鸡鸭等必须由阿訇屠宰,饮水特别讲究洁净。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东乡县外宣办主任马莹莹,也是一位东乡族,介绍了当地的一些习惯和风俗:录音(东乡人首先就是孝道,我们县上高龄老人特别多,这是我们东乡族的传统美德。再一个就是东乡人的干净,讲究卫生。到东乡人的村落里,院子都扫得光溜溜的,到了东乡人家里,首先把你请到他们的炕上,然后就给你倒茶,上新鲜的油香,端羊肉、炒菜。给你吃鸡尖,就说明你是最尊贵的客人。然后他们就一直站在炕边,非常尊敬的姿势,叫侍客,他们是绝对不吃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东乡也逐渐开放、发展起来。东乡族姑娘马兰花说:录音(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东乡人渴望的一件事实现了,那就是东乡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水了,这对东乡人来说是一件喜事。再有就是东乡的路修好了,每个村都通了路,道路硬化也做得很好。人家来说,像以前东乡族女孩上学的比较少,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但是近几年,一个是县上工作做得好,再就是义务教育这个政策好,你到农村里再也看不到女孩子在家做家务活了,都去上学了。)

一支山花,点染出多少春色。一曲山歌,流露出多少风情。“花儿”,是生活在大夏河边的回、汉、撒拉、东乡和保安等兄弟民族,用深情共同浇灌的心灵之花、希望之花、青春之花。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写照,也是人们对自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表达。

黄河 风情 民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以黄河民俗风情苑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黄河民俗风情苑的主体结构为窑洞的小院,四周游廊环绕。建筑风格为青瓦飞檐木柱的仿古样式。分为五个小院,既独立成园,又互为通连;自西向东依次为神农苑、百花堂、鸿禧堂、黄河风、泥艺张。

神农苑:里面有草编、剪纸、面塑、陶艺等民间艺术现场制作演示,表现农民在农耕之余、自得其乐的闲适之情。

百花堂:主要展示旧时送亲场景。

鸿禧堂:主要展示旧时娶亲热闹喜庆场面。八抬花轿,高贵不俗,体验大家闺秀风范;高头大马,张灯结彩,重拾旧时公子气派。

黄河风:荟萃浓郁地方特色的灵宝道情,河络大鼓、魔术杂耍等稀见民间曲艺形式。大鼓高亢,气冲霄汉;道情悠扬,回肠荡气。

泥艺张:民间工艺大师巧夺天工、砖雕技艺令人惊叹。

还有很多精彩的节目表演,难得一见的老式家俱古色古香,都会带你走进悠悠的历史见月中。

黄河周围民风民俗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黄河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人们探察河源乃至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都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即上述“三河间”。

纵观河湟文化在黄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将黄河流域分为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湟文化是上述黄河流域四大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娲抟土造人的古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形象化图案。笔者认为河湟文化与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共同铸就了黄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早期文化内涵,至少在北宋以前这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如果说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走廊即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齐鲁文化以海陆文化即蓬莱神话的文化内容为主,那么,河湟文化则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走廊的文化内容兼而有之。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

说河湟地区是农耕文化走廊的地区之一,人们容易理解。但何以又是草原文化走廊之一呢?笔者以为我国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亦耕则耕,亦牧则牧,很多地区耕牧相间,农牧业生产相得益彰。以鲜卑人为例,其部族在今东北辽宁地区就曾从事农牧业,后来人畜繁衍,鲜卑诸部从东北逐渐进入漠北高原,在阴山陇山脚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连山北麓,有的翻越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而南凉国属民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青海东部地区的几个世居民族,从原先的畜牧业转入农业者,不乏其例,如土族、东部藏族都是这样。所以河湟民间传播很广的山歌“少年”,就具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的双重性。

在河湟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如自古以来的羊图腾崇拜,至今农牧业区多民族所共有,藏族仍有“长寿羊”CAI LOU,汉族称“神羊”,即一群羊中留一只羯羊,终其生而不宰杀。这种习俗与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盘羊的习俗一脉相承。笔者曾闻“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民谚。“西宁的赋子”是平弦坐唱艺术的主调,幽雅宛转而又悠远,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平弦坐唱艺术还有“十八杂腔”之说,唱调多以历史典故为主,是曲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笔者曾在兰州有幸听到鼓子词的演唱,那音调苍凉而悲壮,深沉而高亢,显然有着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风韵。西宁和兰州,可谓我国西部相距最近的两座省城,从兰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从西宁东去,便是农耕文化走廊之地。赋子词与鼓子词,就在时代的演进中保留了下来,岂不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吗。

黄河有灿烂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哪里

古老的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它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

黄河流域,依其地理与文化特征,可分为三段: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主要是马家窑文化;从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为中游,主要是仰韶文化;从旧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主要是龙山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从黄河文化来说,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广袖轻舒,彩练回旋,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此后它又穿山绕谷,围堰聚水,形成了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沿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不但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景色,还可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产物。而黄河三峡,因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有着秀丽的山水,散布着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等景点。此外,景泰黄河石林的古石林群不仅颇富特色,而且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国内罕见。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她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还有象征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帝禹夏后氏等。从夏商到清代,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在农具制作、灌溉技术、谷物种植、畜牧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手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超的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舟车等制作技术及其文化成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算学、天文学、地理、水利、医学、纺织、造纸、印刷、冶金、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思想文化兴旺发达,产生了一代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学说,编著了大量的史学书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艺术方面的成绩斐然,在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石窟等方面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人物,他们建构了黄河文化鲜活的文化人格;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传统节日以及各种礼俗。近代以来,黄河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逐步走向了世界。

而作为黄河文化中心的兰州,既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里有白塔山、五泉山;有浓缩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水上乐园;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的“黄河母亲”“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等,更是领略黄河文化的上佳地点;这里还有水车博览园、金城关文化风情园、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彩陶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国学馆等;还依托黄河文化,开发了黄河石、刻葫芦、陶器、水车模型等工艺品。

在新时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也必将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每日甘肃-文化

望采纳

兰州推“黄河风情”主题游有哪些看点?

2018年8月18日报道,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小平日前表示,以发扬黄河文化、发展全域旅游为主题,第八届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将开启“黄河风情”主题大联欢,邀民众在家门口听戏品美食畅游黄河。

第八届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5日至9日在兰州举办,旨在进一步提升兰州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据了解,本届旅游节将邀请国内外重点客源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沿黄城市、国内百强旅行社、海外华文媒体、国内知名媒体、甘肃省13个市州的相关宾客参加节会,节会期间,将主要开展6项活动。

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路径,本届旅游节将邀请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专家,开展兰州文化旅游高端采访,提出提升兰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子,为推动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包括兰州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景区,兰州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兰州十大特色小吃和兰州十大品牌牛肉面、兰州十大地接旅行社、兰州十大金牌导游六个信息的发布,将会向外界全面展示兰州吃、游、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金小平介绍,此次第八届兰州黄河旅游文化博览会展区面积达六千平方米,计划设置六个主题展区,通过举办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旅游商品拍卖、美食民俗体验等活动来展示兰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情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持续提升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的品牌影响力。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905.html 转载需授权!

保德黄河风情文化

上一篇:雪乡之旅美篇(雪乡之旅美篇标题)

下一篇:倒霉熊的杯子之旅下载(倒霉熊的杯子之旅下载破解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