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流域文化的绘画作品(弘扬黄河文化主题绘画)

erjian2022-08-1161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黄河颂的有那些?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关于有关黄河的文化

黄河文化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06-01-24 11:25:24

[字体:大 中 小]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古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据文物工作者的考证,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万年。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都在五万年以上。在这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纺织用的石制纺轮,有缝纫用的骨针,也有彩色陶器,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达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经过广泛挖掘,发现从青海、甘肃一直到陕西、山西、河南,到处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遗址。1953年开始在西安市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懂得了纺线织布,创造了规模较大的草泥土木结构的茅屋,挖掘了储藏粮食的窖穴。围绕居住区构筑了深、宽5~6米,长300多米的大量 围沟,改变了穴居野处原始状态。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样的红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艺术才能。在彩陶上还有一些刻划符号,很可能就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据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考查,在山东省的黄河南北,都陆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踪迹,其年限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可能延续得更晚一些。从发掘情况看,这时的生产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都用硬度极高的石料制成,有的还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发掘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不少随葬的玉制装饰品,饮酒器具和精致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号墓里,有一年孔雀绿色的骨凿,据测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铜,很可能当时已懂得用铜了。另外,从大汶口墓葬还可以看出:那时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这种情况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见的,说明社会已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时代,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了。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国家。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动于以河南、山西、山东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奴隶制虽然破坏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关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谓"商汤居毫"的亳地。在这里,除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规模宏伟的宫室遗迹外,还掘出了一批铜渣、坩锅片和铜镞(箭头)、铜凿、铜刀、铜锥、铜鱼钩、铜铃等器物,经鉴定均为青铜制品。这证明商初不仅在生产工具方面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头方面也应用了青铜,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商代早期的另一遗址,其中有制陶场、制骨场、制铜场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并有不少金饰品、玉石、玛瑙、贝壳、青铜制品出土。此外还发现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墙,为研究我国原始陶器的产生和古代城池的构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中期国王盘庚迁殷以后,科学文化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阳"殷墟"中,近几十年先后出土的文物是不可胜计的。这里的"司母戊"大方铜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7厘米,花纹华丽,结构复杂,是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仅有的雄伟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声色优美,悠扬动听,长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珍品。特别是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单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并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风、云、雨、雪、虹、霞等天文气象的记录。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三千年前我国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认为是只有青铜器而无铁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发现铁刃青铜钺,却打破了这一论断。据初步研究,这件兵器出土于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的一座墓葬,青铜钺的刃部是熟铁。黄河当时是经过藁城东面从天津附近入海的。这一武器的发现,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商代奴隶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冶铜技术,而且也已懂得用铁了。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思想文化生活这时也空前活跃起来,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用来测量天象和测验地震方向的"浑天仪"、"侯风地动仪"。隋代创造出印刷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影响的指南针和火药也早在11世纪以前就广为传播。1957年陕西省出土的"灞桥纸",经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时期的遗物,比史书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还早二百多年。

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帝都的长安,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西方同时期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时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万,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规模之宏伟,尤为中外所称道。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穿城而过,是中古时期十分繁华的都会。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建筑雄伟、景色绮丽、舟船云集、车马竞驰的风貌。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宁夏的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开封的宋代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山西的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和甘肃麦积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马大小相似,拖有战车的陶马二十四匹。俑坑总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种陶俑约六千件,还有大批实用兵器,坑内马俑排列整齐,气势宏伟;武士俑身穿铠甲,意气昂扬。这种雄伟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始皇兵强马壮、横扫六国的壮丽图景,是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这些兵马俑的雕塑制作,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黄河文化】

延川历史悠久,从隋开皇三年设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特别是黄河文化有着更为深厚的

历史渊源。

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故里,黄河流经

县境形成"S"型大转弯启发伏羲发明了太极八卦

图及其阴阳学理论,这便是黄河文化的起源。

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

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

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河原始文化和古

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

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

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沉淀出了延川黄河黄土文化的兼容特征,孕育了延川独

特的文化历史。文学创造人才辈出,流芳古今。清代的女诗人李娓娓、抗战时期杨醉乡等,在

当时文坛引起较大影响。进入七十年代,延川文艺人才及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小说创作,

涌现出了以路遥、闻频、谷溪、倪泓为代表的作家群;布堆画以讴歌黄土、黄河文化为主题,

涌现出了以冯山云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剪纸艺术以高凤莲为代表,作品如云,出

现了姹紫嫣红的创作局面;诗歌、散文、曲艺、书法、绘画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并驾齐驱,使

延川文艺创作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光芒夺目。

【黄河旅游】

黄河旅游以伏羲创立黄河文化为主线,挖掘开发了山水风光、伏羲与伯牛、历史文化、宗

教文化、民间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九大系列26个景点。

有伏羲故里伏义河"河之洲",有延水关的

古渡雄风,有新石期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有东

晋时期大夏王墓冢。有明代的会峰奇寨,这都

是历史在延川这块土地上留下的人文胜迹。到

延川旅游参观,不仅可以领略黄河自然的风光

雄壮奇观,也可以了解黄河文化的起源,寻根

问祖,感悟历史,还可以探寻延川黄河文化奥

秘之所在,是人文墨客、有识之士的旅游胜景

黄河颂创作什么年代?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1969年问世数年后,《解放日报》美术编辑洪广文需要借调人手绘画宣传画作。1972年,年仅26岁的陈逸飞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随即与夏葆元、王永强、张定钊、秦大虎、严国基奉调参与上海市《黄河》油画组画的设计。创作室位于汉口路309号的旧《申报》大楼三楼。 钢琴协奏曲共成4个部分,这组画也分为4幅。严国基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葆元和王永强画第三乐章《黄河愤》;秦大虎和张定钊画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其中《保卫黄河》原本是画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后来林彪变节,需要重画。 在四幅作品中,陈逸飞的《黄河颂》最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画一位红军外,身边还有一位披著羊皮的农民,但陈逸飞认为一个人站在山岭,会令画面更简洁有力,在第二稿剔走农民角色。这做法当时引起美术界争议,认为这做法不能代表群众,至少也得加个民兵。为了按自己的想法绘出该画,陈逸飞为此要跟各领导打招呼、通关系。 陈逸飞为了画士兵手握步枪的样子,还找来了一张苏联油画的印刷品,内容是列宁检阅军队,一排排战士手握步枪,陈逸飞为了研究这张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整整一个上午。 直至5年后,1977年举办的全军美术展首次展出该作品,其感染力和绘画技巧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陈逸飞决定出国,登机前一晚,突然决定要将数幅画搬走,尤其是《黄河颂》。由于《黄河颂》长297厘米、宽143.5厘米,陈逸飞要叫一班小兄弟帮手搬运,但画作实在太大,要用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才可以载走,不料在拐弯时,《黄河颂》的画布裂开了。据说后来的修复工作是由陈逸飞胞弟陈逸鸣负责的。 1997年元旦陈逸飞在《新民晚报》曾撰写《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说:“《黄河颂》最初的构想,是画一个羊倌,扎着羊肚子头巾,扛着头,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复思量后,发觉这种表现方式几乎是在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毅然舍弃。转而改成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形同一朵盛开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 1996年,该画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以128.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最昂贵的油画之一。2007年5月13日该画将在嘉德公司拍卖会上再次拍卖,嘉德公司估价为2000万元。

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本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的精神与不屈地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问题研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诵时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果能够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就可以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诵读。不宜过多过早对学生施加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 二、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黄河颂》作者歌颂黄河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河源春曲》

雅拉达泽千年的冰峰呦,

散发着远古的幽韵,

撕扯猎猎的天风,

巍峨耸立在青藏高原的腹地;

冰峰积蓄了洁白的雪花,

幻做晶莹的山体,

朗朗日光照耀下,

滴淌着淅沥的水滴,

在光华圆润的石头间。

卡日曲万年的沟谷呦,

涤荡着前朝的气旋,

洗刷苍白的岩壁,

凌乱散落在布而汗布达的山麓;

山凹收集淅出的水流,

汇成涓涓的溪脉,

轻轻月华抚揉中,

弹奏着扬琴般的韵律,

在悬崖峭壁间跳跃。

黝黑的草炭土,

涵蓄了丰沛的山水,

在平缓的山脚下铺展伸延;

黄绿的牧羊草,

伸展细长的腰身,

守护脚下一滩滩潋滟水洼。

那山水穿成了线,

那水洼汇成了泊,

那线泊贯通成溪,

数条溪流汇成了源头,

我们伟大母亲---黄河的源头!

天是蓝的,

湛蓝的天托着长绒棉似的云朵,

飘游在青藏高原的坝上;

风是清的,

清冷的山风裹着巴颜喀拉的寒意,

吹拂在茶木措的胸膛;

地是绿色,

翠绿的草地枕靠在扎陵湖的臂肘,

抚弄一湖柔细的清波。

悠闲的藏羚羊,

挺着高傲的犄角,

信步在芳草葱绿的河滩上,

嗅着藏红花的香气;

奔跑的伊力骏马,

甩着火红的鬃毛,

踢踏着清凉冰骨的河水,

溅起阵阵水花。

紫车菊的小花,

散落在绿绒绒的万顷草甸,

散发出苦涩的香气,

熏染着人们的衣衫;

明媚的阳光,

照耀错落的一滩滩湖泊,

拢起淡淡的烟霭,

遮蔽了毡房的屋脊。

顽皮的小尾寒羊,

跳跃在阿尼玛卿的山麓,

点染着翠绿的草坡,

仿佛是飘落的哈达;

矫健的黄嘴金雕,

翱翔在青海高坡的山谷,

守护水草肥美的家园,

如同忠诚卫士。

哦,黄河河源呦,

原来你是这样的柔美,

柔美的就如这青藏高原上的姑娘,

清新自然、楚楚可人,

我不禁横笛高奏,

高歌这原生态的家园,

这里没有人类恣意的破坏,

一切还都是远古的摸样,

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相处。

哦,黄河河源呦,

原来你是这样的健壮,

健壮的就象这昆仑山间的小伙,

憨厚朴实、落落大方;

我不禁纵马扬鞭,

驰骋在水草丰茂的河滩,

感受着无拘无束的心身,

放飞在和煦的春风中,

自由地享受着大地的亲吻和爱抚。

河套夏情

《河套夏情》

奔腾的冰山河水呦,

你在坚硬的片麻岩沟谷间穿梭,

柔弱的身躯激荡起雪白的浪花,

飘忽出细细的迷雾,

幻影着霓彩似的飞虹。

咆哮的草滩溪流呦.

你在松散的沙页岩大川中汇集,

皎洁的身心舒展开清透的身姿,

倒影着湛蓝的天空,

融汇棉絮似的云朵。

纤细的水线,

有着顽强的任性,

穿梭在重山竣岭间,

时隐时现于茂密的森林,

在强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流光逸彩的水库,

有如颗颗润泽的珍珠,

泛逸着眩目的晕彩,

被的一根纤细的银线穿联着,

组合成美丽的串珠。

狂暴的额尔多斯西风,

带来了细碎的泥沙,

在两岸沉积成广袤的平畴,

呵护你清澈的水渠,

你也无私地奉献出甘甜的乳汁,

滋养着身边的草木。

饱满的枸杞籽,

坠弯了健壮的枝条,

颗颗透着羞红的脸颊;

滚滚的麦浪秧,

翻滚在平坦的田畴间,

飞扬着丰收的喜悦。

硕大的棉桃,

高兴地绽开了厚实的嘴唇,

露出洁白的牙齿;

细长的燕麦,

甩开飘逸的长裙,

兴奋地歌舞在广袤的田野。

无水是荒漠,

有水成绿洲。

正是你甘甜丰沛的河水,

叫这远离海洋的内陆,

享受到了母亲的乳汁。

无风是蓝天,

有风扯黄幔。

正是你众多的渠干,

叫这远离雨露的荒漠,

变成了水草肥美的家园。

远处的蒙古包呦,

和那天上白云一样洁白;

近处的胡杨林呦,

与那地上稻田一样翠绿。

渠岸边的姑娘呦,

羞涩的脸庞和那苹果一样红润;

田梗上的小伙呦,

健壮的身板和那胡杨一样挺拔。

哦,不要说黄河都是咆哮的性格,

在这广袤的银川平原上,

她也有温柔的一面,

体现着女人的天性。

哦,不要说黄河是桀骜的脾气,

在这肥沃的河套沃土上,

她也有宽厚的品德,

秉承着母性的慈爱。

啊,塞上江南,

美丽的河套平原呦,

你有迷人的绿洲而无朦胧的云雨;

啊,江南塞上,

富饶的河套平原呦,

你无飘渺的云烟却有迷人的绿洲!

壶口秋歌

《壶口秋歌》

扬眉

初秋的早晨,

我站在壶口岸边,

遥望着一川黄水,

流淌在苍凉的秦晋大地上。

那奔腾的河水,

恣意地切割着荒芜的黄土高原,

桀骜不逊地一路狂奔,

升腾起烟霭尘霄在群峦之间,

它呼啸着冲击到壶口,

在壶口的断壁处抬起巨龙的头颅,

眦开暴躁的胡须腾空跃起,

发出狂暴的吼啸,

震撼着中原大地。

啊,黄河

中华民族的图腾,

你从巍峨的昆仑山麓淅出,

汇集了众多的泾流,

流经过先祖繁衍的吉壤,

滋润了河滩边的土地,

使一群黄皮肤的部落,

演义出东周列国、贞观之治的史诗。

啊,黄河

华夏民族的摇篮,

你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

席卷了细碎的泥沙,

流淌过先民生息的家园,

灌溉着高坡上的麦禾,

叫一队队黑头发的队伍,

撕杀出五代十国、康乾盛世的佳话。

我们叩拜你,

你是华夏生命的源泉,

不允许敌寇对你有任何的窥探;

我们礼赞你,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不允许异寇对你有任何的企图;

我们捍卫你,

你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不允许倭寇对你有任何的希冀。

近代中华民族的血泪历史,

就是一部保卫你

母亲~黄河的战争史!

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

就是一部捍卫你

黄河~母亲的奋斗史!

为了母亲黄河,

几百万中华勇士沃血疆场;

为了黄河母亲,

几千万神州志士前赴后继。

坝可阻黄河的水,

华夏女儿甘剖开自己的胸膛,

用热血灌注你的血脉;

地可陷黄河的谷,

中华儿女甘愿捐出自己的身躯,

用敖骨托起你的脊梁!

哦,黄河,

我站在你的身旁,

看,倾泻直下的狂涛,

仿佛是千军冲向敌寇抗拒的阵地;

哦,黄河,

我站在你的岸边,

听,震耳欲聋的狂澜,

仿佛是万马践踏残敌盘踞的营盘。

太阳下那腾空跃起的彩虹,

横跨巍峨的群山两岸,

更是英烈们的忠魂,

碧血丹心凝结成的长城!

他向强盗们傲然昭示:

我们欢迎五洲的朋友来做客,

就是不欢迎你们--敌寇!

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请你们快走开!

他向列强们傲然宣告:

我们欢迎四海的友人来访问,

就是不接纳你们--倭盗!

这里是我们富饶的土地,

请你们滚出去!

啊,黄河奔流东去

带着华夏民族开创新世纪文明的构想,

灌沃着广袤的中原大地;

啊,黄河咆哮而去,

彰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雄魂,

迎向那冉冉升起的太阳!

折叠悬河冬魂

《悬河冬魂》

扬眉

广袤的豫中平原呦,

你是中原的粮仓,

不是我不给你圣洁的河水,

我的血水已被那黄土的高原给染黄;

辽阔的齐鲁大地呦,

你是礼仪的摇篮,

不是我不给你充盈的汁液,

我的乳汁已叫那沿岸的土地给吮干。

豫中,这曾经是象群出没的地方,

在远古的时期也曾是林茂草盛的乐土,

繁衍出我们的先祖;

而就是我们的先祖,

无度地焚林垦殖,

剥去了绿色的风衣,

露出赤裸的胸膛。

齐鲁,这曾经是猛虎跳跃的山冈,

在唐宋的时候也曾是鸟兽成群的乐园,

繁荣了我们的先民;

而就是我们的先民,

大量地屯恳戍边,

践踏了青色的衣杉,

现出羸弱的肌肤。

再没有伐檀的叮叮,

再没有草木的青青,

再没有鸟鸣的嘤嘤,

再没有河水的清清。

血脉里再没有青春的激流奔涌,

有的只是一条高悬空中的河床,

超出百姓家园的屋脊;

有的只是一条突出肘臂的青筋

暴露在草木稀疏的荒野。

眼眶中再没有闪耀的眸光熠熠,

有的只是一具拖着疲惫的身躯,

任由人们抽取几乎干涸的血液。

朔北的大风吹来,

裹挟着漫天的黄沙,

遮蔽了衰老的躯干;

漠北的寒流袭来,

卷带起贫瘠的土壤,

蒙蔽了浑浊的双眼。

长河落日,

冰封千里,

可我内心里依然抱着炙热的希冀:

希望着春风早日到来,

带来如酥的细雨,

滋润干涸的秧苗;

希望着排冰倾泻而下,

卷来冰山的雪水,

使两岸枯涸的土地得到灌溉,

还我黄河故道秀美健康的体魄。

悬河上天,

冬魂尤烈,

可我胸膛间依旧酝酿拍岸的狂澜,

期盼着夏雨早些倾泻,

卷来泥浆的浑水,

灌溉枯黄的麦田;

期盼着洪峰奔涌腾越,

用她那巨人的手臂,

揭开淤积泥沙的河底,

还我黄河女儿原本娇羞的容颜!

拓展资料: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922.html 转载需授权!

关于黄河流域文化的绘画作品

上一篇:孤独之旅主人公心情变化(孤独之旅主人公心理变化)

下一篇:黄河军事文化园介绍(黄河文化馆介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