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黄河船夫文化(黄河上的船夫)

erjian2022-08-1348

本文目录一览:

勤劳勇敢的黄河船夫相关资料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母亲“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黄河船夫历史简介

一.《黄河船夫曲》 划哟/ 冲上前 / 咳哟 / 乌云啊 / 遮满天 / 波涛啊 / 高如山 / 冷风啊 / 扑上脸 / 浪花啊 / 打进船 / 咳哟 / 咳哟 / 伙伴啊 / 睁开眼 / 舵手啊 / 把住腕 / 当心啊 / 别偷懒 / 拼命啊 / 莫胆寒 / 咳 / 划哟 / 咳 / 划哟 /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 行船好比上火线 / 团结一心冲上前 / 咳 / 划哟 / 咳 / 划哟 / 咳 / 划哟 / 划哟…… / 冲上前 / 划哟 / 冲上前 / 咳哟 / 哈哈哈哈…… / 我们看见了河岸 / 我们登上了河岸 / 心啊安一安 / 气啊喘一喘 / 回头来 / 再和那黄河怒涛 / 决一死战 / 决一死战 / 决一死战 二.《黄河颂》 (男声独唱) 我站在高山之巅 / 望黄河滚滚 / 奔向东南 / 惊涛澎湃 / 掀起万丈狂澜 / 浊流宛转 / 结成九曲连环 / 从昆仑山下 / 奔向黄海之边 / 把中原大地 / 劈成南北两面 / 啊,黄河 /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 从你这里发源 / 多少英雄的故事 / 在你的身边扮演 / 啊,黄河 / 你是伟大坚强 / 象一个巨人 /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啊,黄河 / 你一泻万丈 / 浩浩荡荡 / 向南北两岸 /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 /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决一死战!!!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 排山倒海 / 汹涌澎湃 / 奔腾叫啸 / 使人肝胆破裂 /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 在它的周身 /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 红日高照 / 水上金光迸裂 / 月出东山 / 河面银光似雪 / 它震动着 / 跳跃着 / 象一条飞龙 / 日行千里 / 注入浩浩的东海 / 虎口龙门 / 摆成天上的奇阵 / 人 /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 就是毒龙 /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 在十里路外 /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 象烧着漫天大火 / 使你感到热心沸腾 / 其实 / 凉气逼来 /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 它呻吟着 / 震荡着 /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 摇动了地壳 /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 啊,黄河 / 河中之王 / 它是一匹疯狂的野兽啊 / 发起怒来 / 赛过千万条毒蟒 / 它要作浪兴波 / 冲破人间的堤防 / 于是 / 黄河两岸 / 遭到可怕的灾殃 /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 使千百万同胞 / 扶老携幼 / 流亡他乡 / 挣扎在饥饿线上 / 死亡线上 / 如今 / 两岸的人民 /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 东方的海盗 / 在亚洲的原野 /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 饥饿和死亡 / 象黑热病一样 /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 啊,黄河 /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 你亲眼看见 / 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 遭受过多少灾难 / 自古以来 / 在黄河边上 / 展开了无数血战 / 让垒垒白骨 / 堆满你的河身 / 殷殷鲜血 / 染红你的河面 / 但你从没有看见 / 敌人的残暴 / 如同今天这般 / 也从来没有看见 / 黄帝的子孙 / 象今天这样 / 开始了全国动员 / 在黄河两岸 / 游击兵团 / 野战兵团 / 星罗棋布 / 散布在敌人后面 / 在万山丛中 / 在青纱帐里 / 展开了英勇血战 / 啊,黄河 /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 古往今来 / 在你的身边 /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 但是 / 你从不曾看见 / 四万万同胞 / 象今天这样 / 团结得如钢似铁 / 千百万民族英雄 / 为了保卫祖国 / 洒尽他们的热血 / 英雄的故事 / 象黄河怒涛 / 山岳般地壮烈 / 啊,黄河 / 你可曾听见 / 在你的身旁 /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 你可曾看见 / 祖国的铁军 / 在敌人后方 / 布成了地网天罗 /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 不让敌人渡过 /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 啊,黄河 / 你奔流着 / 怒吼着 / 替法西斯的恶魔 / 唱着灭亡的葬歌 / 你怒吼着 / 叫啸着 / 向着祖国的原野 /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 胜利的凯歌 / 向着祖国的原野 /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 胜利的 四.《黄水谣》 (女声二部合唱) 黄河水奔流向东方 / 河流万里长 / 水又急 / 浪又高 / 奔腾叫啸如虎狼 / 开河渠 / 筑堤防 / 河东千里成平壤 / 麦苗儿肥啊 / 豆花儿香 / 男女老幼喜洋洋 / 自从鬼子来 / 百姓遭了殃 / 奸淫烧杀 / 一片凄凉 / 扶老携幼 / 四处逃亡 / 丢掉了爹娘 / 回不了家乡 / 黄水奔流日夜忙 / 妻离子散 / 天各一方 / 妻离子散 / 天各一方凯歌! 五.《河边对口曲》 (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张老三 / 我问你 / 你的家乡在哪里 / 我的家 / 在山西 / 过河还有三百里 / 我问你 / 在家里 / 种田还是做生意 / 拿锄头 / 耕田地 / 种的高梁和小米 / 为什么 / 到此地 / 河边流浪受孤凄 / 痛心事 / 莫提起 / 家破人亡无消息 / 张老三 / 莫伤悲 / 我的命运不如你 / 为什么 / 王老七 / 你的家乡在何地 / 在东北 / 做生意 / 家乡八年无消息 / 这么说 / 我和你 / 都是有家不能回 / 仇和恨 / 在心里 / 奔腾如同黄河水 / 黄河边 / 定主意 / 咱们一同打回去 / 为国家 / 当兵去 / 太行山上打游击 / 从今后 / 我和你 / 一同打回老家去! 六.《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 风啊/ 你不要叫喊 / 云啊 / 你不要躲闪 / 黄河啊 / 你不要呜咽 / 今晚 / 我在你面前 / 哭诉我的仇和冤 / 命啊 / 这样苦 / 生活啊 / 这样难 / 鬼子啊 / 你这样没心肝 / 宝贝啊 / 你死得这样惨 /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 / 狂风啊 / 你不要叫喊 / 乌云啊 / 你不要躲闪 / 黄河的水啊 / 你不要呜咽 / 今晚 / 我要投在你的怀中 / 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 / 丈夫啊 / 在天边 / 地下啊 / 再团圆 /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七.《保卫黄河》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 / 马在叫 / 黄河在咆哮 / 黄河在咆哮 / 河西山冈万丈高 /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 万山丛中 / 抗日英雄真不少 / 青纱帐里 / 游击健儿逞英豪 / 端起了土枪洋枪 / 挥动着大刀长矛 / 保卫家乡 / 保卫黄河 / 保卫华北 / 保卫全中国 八.《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 / 怒吼吧,黄河 / 怒吼吧 / 黄河 / 掀起你的怒涛 / 发出你的狂叫 /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 / 发出战斗的警号 / 啊…… / 五千年的民族 / 苦难真不少 / 铁蹄下的民众 / 苦痛受不了 / 受不了 / 但是 / 新中国已经破晓 /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 / 已经团结起来 / 誓死同把国土保 / 你听,你听,你听 / 松花江在呼号 / 黑龙江在呼号 /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 扬子江上 / 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 啊!黄河 /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 发出战斗的警号 /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 发出战斗的警号!!

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一家三辈闹船,闻名于黄河两岸的好水手就有五六人。他的父亲一生坎坷,英年早逝,靠在黄河渡口搬船为生,二十大几才娶了个二婚妻,生育四男三女。出于企盼后人吉祥兴旺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父亲将他们兄弟四人按思字辈“长、命、富、贵”顺序排名,这老二就是公元1891年9月10日出生于荷叶坪村的李思命。

李思命十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带着三弟从事黄河水运生涯,满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禹门口的黄河水道,对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路与所经过的黄河两岸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长期的流船生活,陶冶了他爽朗正义的性格,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炼就了一副好嗓子;惊险的船工生活,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动人的黄河故事和复杂的水路形象,为他创作大量的民歌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劳作间隙,他自编自唱,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歌手。一个记载父亲编歌词的本子由李思命三子保存。他编的曲调歌词至今仍在秦晋两岸人民中间传唱不绝。

1920年,荷叶坪村春节活动,李思命与张士铭首次演出《搬水船》。他能唱爱搬,常扮演老艄公的角色。他的高亢歌声,既是对黄河的深情咏叹,更是船工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引起了广大穷苦百姓的强烈共鸣!《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两段———

老艄公白: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汉有个对子,你能对上我就搬你,对不上我就不搬你!

陈姑娘白:艄公,请开言!

老艄公唱: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陈姑娘唱: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老艄公白:楞的登,姑娘比咱能。不行,我还要难她一难!姑娘,我还有个对子……

陈姑娘白:艄公,请讲!

老艄公唱(秧歌调):说了个难,道了个难,十冬腊月搬水船。水船不是个人搬的,把我的脚片子冻稀烂。

陈姑娘对唱:说了个难,道了个难,十冬腊月坐水船。水船不是人坐的,冻坏我三寸小金莲。

老艄公接唱:你也难,我也难,你难我难不一般。你难坐在船里边,我难赤脚跑冰滩。

《搬水船》的精彩演出,村人无不叫好。经同村李韶华先生记录整理,词曲从此基本固定下来。 此后,每年春节闹秧歌,《搬水船》成为必演节目。春节秧歌闹完,一些大户人家还要专门请李思命等人到 自家院子里唱《搬水船》,两晚上两块银元还排队。因词曲宏大优美,节奏明快,《搬水船》很快在陕北和黄河两岸流传开来,成为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经典作品。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延安鲁艺学院组织学生去慰问河防将士,有安波、关鹤童、张鲁、刘炽4人,在佳县黄河边上收集民歌,《黄河船夫曲》被整理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上。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黄河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选》。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音乐家马可先生编写的《中国歌舞》,对这首民歌的曲调、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介绍,竭力称赞李思命这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老船公和民歌手。1963年端午节,李思命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黄河船夫曲》的歌词分上下两阙,上阙设问,下阙酬答。问句语言虽质朴、平实,但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从黄河的“弯”到“弯”里的船,再从船上的“竿”到持竿的梢工……,环环相扣,层层设问,构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样的设问,实质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历史发出诘问,给人以天地悠悠、感慨万千的震撼。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几十几”改作“九十九”,两个字的变动就使歌词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问答式”在中国民歌中颇为多见,但如此之“问”之“答”似仅存一例。曲调与歌词相呼应,句首的两小节五个音是全曲音调的浓缩,接下去是四个基本重复的乐句,似呼唤,似设问,又如自叹,仿佛要把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沧桑一泻而尽。最后一句的一个五度跳进,突然使旋律转入新调,此时,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如异峰突起,永驻于天地之间。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搬水船》由李进福等接班,特别是李进文当老艄、王永宁扮陈姑娘,使《搬水船》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县城调演受到表彰。当2003年央视“魅力12”播出后起之秀李进元、王长生唱的《黄河船夫曲》时,荷叶坪村村民听到原汁原味的船夫曲,群情激奋,高兴异常。

《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黄河船夫曲》是什么乐曲,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1920年代,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李思命一家三辈闹船,十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带着三弟从事黄河水运生涯,满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禹门口的黄河水道,对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路与所经过的黄河两岸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长期的流船生活,陶冶了他爽朗正义的性格,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炼就了一副好嗓子;惊险的船工生活,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动人的黄河故事和复杂的水路形象,为他创作大量的民歌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劳作间隙,他自编自唱,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歌手。一个记载父亲编歌词的本子由李思命三子保存。他编的曲调歌词至今仍在秦晋两岸人民中间传唱不绝。当2003年央视“魅力12”播出后起之秀李进元、王长生唱的《黄河船夫曲》时,荷叶坪村村民听到原汁原味的船夫曲,群情激奋,高兴异常。《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速求《黄河船夫曲》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942年前后,延安“鲁艺”音乐系师生在晋、陕交界的黄河岸边采集民间音乐时,从一位船工那里记录下来这首歌。当地船工大多从事“摆渡”劳动,“摆渡”的节奏性不强,劳动气氛也比较和缓,所以这类“船夫曲”也较为自由、舒展。20世纪50年代初,这首歌曲收入《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近年来,一些电影、电视片用这首民歌的原始录音作为插曲,一些大型歌舞晚会也将其作为独唱节目,使之在全国流传。《黄河船夫曲》的歌词分上下两阙,上阙设问,下阙酬答。问句语言虽质朴、平实,但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从黄河的“弯”到“弯”里的船,再从船上的“竿”到持竿的梢工……,环环相扣,层层设问,构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样的设问,实质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历史发出诘问,给人以天地悠悠、感慨万千的震撼。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几十几”改作“九十九”,两个字的变动就使歌词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问答式”在中国民歌中颇为多见,但如此之“问”之“答”似仅存一例。曲调与歌词相呼应,句首的两小节五个音是全曲音调的浓缩,接下去是四个基本重复的乐句,似呼唤,似设问,又如自叹,仿佛要把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沧桑一泻而尽。最后一句的一个五度跳进,突然使旋律转入新调,此时,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如异峰突起,永驻于天地之间。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可列入世界艺术殿堂的伟大歌曲。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就歌词看,完全由对等问和答组成,属于最典型的民歌特色。但是,问和答分别以“几十几”和“九十九”对应,听众聆听之时,不由得既惊叹于黄河的艰险和迷人,另一方面,对于在黄河边祖祖辈辈生活的陕北人民也产生深深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歌曲的歌词,既可以看作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问答,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我们的民族,正和黄河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使得我们民族摆脱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终于能够把握住自己民族的命运,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里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就和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伟大的民歌,催促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要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深深的思索,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中,仍然时刻需要我们去奋斗和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民歌是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最精炼也最美的史诗!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112.html 转载需授权!

真实的黄河船夫文化

上一篇:东营黄河文化馆预约吗(东营市黄河文化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么)

下一篇:黄河文化和品牌联动(黄河文化创意产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