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黄河文化简介(青海贵德黄河石图片)

erjian2022-08-1360

本文目录一览:

贵德县的历史文化

从已挖掘的文化遗址看,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仰韶文化”、“昆仑文化”、“唐汪文化”、“黄河文化”等早期人类文化遗产,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历史和文化的发展。1985年文物管理处在贵德县挖掘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58处,其中省级保护的遗址17处,有唐加里遗址(青铜)、藏盖古城(唐)、玉皇阁(明)、白马寺(清)等;县级保护的遗址36处,有尕次古城(汉)、毕家寺城堡(元)、古城廓(明)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砍砸器、石刀、石铲;青铜时期的陶罐;汉代的铁铧、铜印、五铢钱;元代的古钟;明代的必里卫户所印、金牌信符、宣德铜炉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在境内交错延伸,是当年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境内西汉神爵二年开辟了河关县(今贵德县)至金域(兰州)道,东汉建初二年开辟了从临羌至归义(今尕让)城驿道,晋南北朝时土谷浑开辟了贵德至河州驿道,清乾隆三年开辟了贵德西宁驿道。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和帝永无五年,在今贵德河西贺尔加附近的黄河上建造了用数舟连接的浮桥。

境内还蕴藏着一批新生代的古生物化石,品种繁多,稀奇珍贵。化石有乳齿象、三趾马、披毛犀、大唇犀、西藏鼠、鼠兔、鱼类等。特别是在河西乡吾路口同一地点,发掘出土了多个乳齿象化石,其中一个比较完好。考古学家指出,在同一地点发现多个乳齿象化石。

天下黄河贵德清 是怎么来的?

黄河在贵德清,主要原因是上游的龙羊峡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游来水时在水库里沉淀过后再流下来,泥沙自然没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从上游到贵德这一段,河床是石头底,没有什么泥沙。

另外就是多年来植树造林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栽,现在河床周围到处都是树。这些树对固定风沙泥土,也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地处黄河上游河段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水流经于此,大河两岸壮美雄浑,碧水丹山相映成画,因此有着“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扩展资料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贵德县境素有“高原小江南” 、“梨都之乡”和省会西宁市“后花园”之美誉,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

贵德县境内流入黄河的主要河流有12条,黄河北岸有多龙、浪麻、昨那、多拉、曲卜藏、龙春、尕让、松巴等8条河流。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境中,长达74.7千米,还有红岸河、莫渠沟河、龙春河、浪麻河等河流分别从南北两侧汇入黄河。

为什么说“天下黄河贵德清”?

在青海省贵德县黄河流经处,形成无数湿地,对泥沙的沉淀有作用,因此,黄河水清澈,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之美誉。故天下黄河贵德清。

黄河自共和县与贵德县交界处的多隆沟入境,由西向东呈弓形穿越县境中部,至松巴峡出境,全长76. 8千米。从古至今, 贵德人民在黄河两岸及其支流范围内辛勤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如今已成为成片成片的茂密森林。

从山坪台或南海殿登高远望,贵德县城及三河地区皆在林中,真是林在村中,村在林内。此外,在境内黄河支流周边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区以及 大面积的草原滩地。

由于上述人工林和天然林的茂盛和草滩的绿茵织地,以及治河造田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持了黄河的清清流水。2000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视察贵德时,看到万里黄河在这里是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激情感慨,欣然提笔写 下“天下黄河贵德清”。

扩展资料:

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属祁昆、秦新生代断陷盆地。黄河自西向东呈弓形穿越贵德县中部,入境处海拔2386m,出境处海拔2168m,首尾高差281m,整个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

由于河流的切割和冲刷作用,园区内形成三河(河东、河阴、河西)河谷盆地,在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作用下,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溶蚀地貌和丹霞地貌,山、水、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自然景观。黄河水清澈见底,以千姿湖为中心的黄河清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有2775公顷,黄河夹滩面积382 公顷,水域1093 公顷,它与黄河流域中分布的森林构成了贵德黄河流域的综合型生态系统。

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区内栖息着许多水生动物,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绵鱼、裸鲤、白鱼、鲇鱼等,包括养殖区的鱼蟹等。此外还有许多水鸟和候鸟,常见的鸟类有赤麻鸭、白鹭、野鸳鸯、鸬鹚等,春夏时节,常有天鹅、丹顶鹤、大雁等成群光临,河流两岸乔灌木林中栖息着喜鹊、鹰、布谷鸟、野鸡、乌鸦、猫头鹰、斑鸠、野鸭、石鸡、百灵鸟、云雀、山雀、麻雀等。

兽类主要有高原兔、水獭、猞猁、沙狐、赤狐、黄鼠狼、水獭、旱獭、酚鼠等;爬行类主要有蛇、青蛙、蜥蜴、蟾蜍等。水生植物以大面积的芦苇和香蒲为主。黄河清湿地公园内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有青杨、沙棘、柽柳、水柏枝、柠条、枸杞、小檗、蒲茸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

黄河的简介

黄河简介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 464公里,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1.79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2.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7800万人,占全国的6.8%,耕地1.1亿 亩,占全国的7.5%(以上均为1990年资料)。从河源到内蒙古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到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97%的流域面积集中在上中游地区。

据地学家研究,距今 100多万年的早更新世,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古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水系。后来,经过长期溯源侵蚀、夺袭,各湖盆逐渐连通,终于形成了横亘于我国北方的万里巨川。据综合分析推断,古老黄河的孕育和诞生,约有150万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逐级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为青海高原,海拔在 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为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为华北大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从南到北属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水少沙多”是黄河的突出特点。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 17,仅占全国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内人均水量仅占全国的25%,耕地亩均 水量仅为全国的17%,水资源贫乏已成为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黄河上中 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均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黄河水量近60%来自兰州以上, 近90%的泥沙和粒径大于0.05毫米的全部粗泥沙,集中来自河口镇至潼关区间,60%的水量 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黄河水、沙在地区和时间分布上的集中性特别明显。�

进入黄河下游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多年平均值)淤积在下游河道内,其中50%左右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约有8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平均每年填海造陆约23平方公里;其余4亿吨 被输入深海。泥沙问题是黄河的症结,是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原因。�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严重,一直是国家的心腹之患。调查历史最大洪水发生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河南陕县站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每年冬末春初,内蒙古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凌汛灾害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了三门峡、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先后三次全面加高培厚1400公里大堤,开展了河道整治,现有险工及护滩控导工程320余处,坝岸9000多道,完成土石方14亿立方米,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水库等分滞洪工程,建成了水文测报、通信系统等,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取得了人民治理黄河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并战胜多次严重凌汛。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洪灾所造成的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政治影响等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黄河流域农田灌溉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建有大型灌溉工程,但全面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目前流域内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引水、提水工程2.9万处,流域内及下游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1200万亩发展到1.1亿亩,每年还向沿河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提供水源,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0亿立方米,水利用率达53%,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214.html 转载需授权!

青海贵德黄河文化简介

上一篇:杜鹃山之旅(杜鹃山景区)

下一篇:理想国之旅(理想国之旅官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