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非遗文化发展(关于黄河非遗文化的内容)

erjian2022-08-1577

本文目录一览:

河南出台“决定”,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禁止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区及重点预防区、水源保护区等从事生产建设活动; 推进流域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小河清、大河净”的水域环境……9月29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高水平建设大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示范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黄河文化优势彰显区,在全国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列,发挥更大作用。郑报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文 马健/图

看点1 生态保护

禁止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等开展生产建设活动

决定规定,黄河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在黄河中游全面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恢复提升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在黄河下游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分区分类推进农田、水域和湿地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加强豫北黄河海河、豫东黄淮冲积平原区综合治理,加快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等,构建平原生态绿网。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河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状况,制订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禁止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及重点预防区、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等区域,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破坏水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围绕水资源利用,决定坚持节水优先,提出了落实“四水四定”、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从农业、工业、城乡建设3个方面规定了相应的节水控水措施。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出构建流域现代水网体系、推进水网互联互通等,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看点2 水污染防治

严禁在黄河干流新建“两高一资”项目

提高水环境质量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决定明确,省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流域重要支流污染物排放等事项的地方标准,推进流域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小河清、大河净”的水域环境。

加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实施大中型灌区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依法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造成的污染。

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严禁在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守黄河安澜,护一方平安。决定明确,黄河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内河防汛、城市防汛、农田排涝等工作。根据今年防汛救灾工作实际,就城市防洪设施建设、隐患摸排、应急处突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看点3 高质量发展 做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

关于高质量发展,决定提出,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核心载体功能和引领作用,加快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建设,建立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分类评价制度机制,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生态共建。支持黄河保护治理、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牧业高新技术突破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支持做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建强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洛阳都市圈,统筹推进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支持沿黄及引黄受水中心城市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4条“丝绸之路”,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功能,推动中欧班列(郑州)运贸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跨境电商、跨国采购生态圈和产业链,强化政策互通、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打造以黄河干支流为依托的创新开放和绿色发展带。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按照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编制并公开政务服务工作清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看点4 黄河文化保护 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制度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决定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面展示以黄河为纽带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延续历史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支撑地和体验地。同时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和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非遗馆、遗址公园等展陈设施。

决定还明确,本决定所称流域,包括河南省行政区域内黄河干流、支流、湖泊(水库)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三门峡市所辖行政区域及济源示范区。本省行政区域内其他设区的市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的行为,适用本决定有关规定。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近年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华胥历》《伏羲历》《夏小正》。另外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黄河流域多种现代技艺之根。这些技艺,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唐三彩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2、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1987年安徽曾经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一个玉龟夹着玉板上的图案震惊学界。而该玉板上的图案,就是八卦图的异形。河图上的图案也影响到了四川彝族的服饰造型,他们的民族服饰上经常会出现早期的河图图案。

3、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相狮舞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立足民间文艺特色,受到观众喜爱,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歌。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中国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明显。

有的号子抒发了劳动者复杂的情感,有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的则描述了民俗风貌。号子的形成与当地民俗关系密切,既是劳动者能力的表现,也是本地区或行业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5、汴绣

汴绣,流传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的原因?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可以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精神动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

黄河文化有哪些内容?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

黄河虽然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但百万年来,依偎着这条大河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流域文明,它们像散落的棋子,始终在黄河文化这幅瑰丽多姿的棋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自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民们沿着这一进化的阶梯,一步步走向文明社会。

种植业的出现、动植物的驯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兴起……无不由黄河水赋予着生机。

扩展资料

最初,黄河文化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夏商周到汉唐宋,中国进入了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的“黄河时代”,黄土—黄河—黄种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黄色文明”。

此后,黄河文化的基本传统体制始终在周、秦、汉、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与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有机结合,从而演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黄河文明的诞生、发展至顶峰的过程

黄河文化的开始和发展到顶峰主要是中国原始社会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开始到唐宋时期的过程。

1半坡文化,参考《半坡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2年02期。大汶口文化,参考《大汶口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兰台世界》2009年07期。

该时期为黄河文化的初始阶段,是石器时期中的母系和父系的代表时期。

2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是黄河文明进入有确切记载的中原文化时代,以商甲骨文为载体

3东周后期,一直到秦汉时期,作为早期的封建文明。他是中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时间段

4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原文化融合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时间段,大量的民族迁徙和战争也文化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典型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5、经历了隋朝的重新统一,在唐朝,黄河文明迎来了真正的鼎盛,同时随着,长江流域的兴起,黄河文明也逐渐开始扩张到非中原地带。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410.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非遗文化发展

上一篇:泰坦之旅冰飞刀(泰坦之旅巫师飞刀流)

下一篇:黄河水文化小学作文(黄河文化作文600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