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黄河文化规划(滨州黄河文化主题公园)

erjian2022-08-1563

本文目录一览:

让黄河文物“活”起来,《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印发的意义何在?

近期国家的相关部门发布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去让黄河文物“活”起来,对于《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的印发有什么意义呢?《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这部文献里面从多角度全面的分析了黄河文物,也让观众能更加的了解到了黄河文物的价值和魅力,这样就让观众们能更加的去保护黄河文物。

黄河这一名词我们都非常的熟悉,黄河是我们的母亲和历史悠长,在黄河这一带已给华夏儿女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而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更是给当地的各种现象增添了非常之深厚的底色。而我们了解到这些特别具有魅力的文化遗产之后,让黄河文物“活”起来就成了现代众多中华儿女该做的一些事情。相关的部门在黄河文物的利用方面更是规划了一些措施和方案,共同建立了对于黄河文物这样的体系推动旅游旅黄河文物更加深层次的融合,利用一些途径提升观众们对于黄河文物的认识水平。

而对于非常具有魅力和特色的黄河文化,我国还准备将黄河文化推向全世界,增加各民族之间关于文化的交流借鉴。而且国家决定借助各种各样的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动黄河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性,让观众们意识到黄河文化的魅力。对于黄河文化不仅要推广出去,更要使中华人民意识到这一文化的重要性,激起人们对于黄河文物的保护心态。

对于黄河文化这样极具魅力和特色的一大中国文物,小编认为应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当今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文化技术来保护黄河文物,而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保护黄河文物也是迫在眉睫的。

黄河文化的历史及经济发展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于1875年形成今道。因而,就地理角度而言的“黄河三角洲”,应指西起郑州,东南至淮河口,东北至天津静海这一大片扇形区。因黄河自泰沂山脉以南东流入海的历史不是太久,而且人们讲“河流三角洲开发”这一概念,也只是上世纪末叶的事,所以往往立足于河流现状来界定“三角洲”,这一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狭义的“三角洲”了。若从文化角度而言,以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等作为考量参数,黄河三角洲就主要是指由今滨州和东营及它们周边地区那基本相似的地形地貌、基本相近的生态环境而孕育出的形态基本相同的传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孕育形成期、交流融会期、开发兴盛期。一、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由邹平孙家遗址所见,至迟在距今8500年的史前期后李文化时代,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大汶口文化时代至夏商,黄河三角洲故地逐步形成较多的民众聚落。从文献的角度考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讲述的其先祖少昊氏“以鸟名官”中,任司寇之职的爽鸠氏一族,即聚居在齐地北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也,非君所愿也。’”遄台,据《临淄文物志》考,在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部。晏子所云,应指今临淄及其周边这一广大地区。代爽鸠氏、季荝、逢伯陵居此地区的蒲姑氏之都城,《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薄姑”,言曾为齐胡公所都。《水经注·济水注》曰:“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博昌,原为齐故邑,在今博兴县南二十里;后几度迁徙,唐时还治故址。那么,古之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所都,当在今博兴一带;但其势力控制范围应当比这大得多,大概包括今小清河中下游地区。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文曾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虞夏诸侯。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基本勾画了商周之交以前此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序列。因此,可以说商周之交以前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在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小清河南北部都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如邹平孙家遗址、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张店浮山驿遗址、章丘董东遗址、广饶傅家遗址、五村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阳信的小韩遗址、桓台郇召遗址、齐家遗址等。也就是说,在齐人据有此地之前,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的小清河中下游的邹平、博兴、广饶、阳信等地,都形成了较大的人类聚落群,成为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画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概况:与后李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孙家文化、章丘西河文化等;与北辛文化相应的有张店浮山驿文化、章丘董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应的有广饶的傅家文化和五村文化、邹平的丁公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应的有邹平鲍家文化、博兴利城文化等。与岳石文化相应的出土遗址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聚落更多。由考古成果与上述文献记载相互发明可见,商周之交前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主要产生在今小清河中下游南北部:在史前传说时代为爽鸠氏文化,在虞夏时代为季荝氏文化,在殷商时代为逢伯陵氏文化,在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文化;而后有周代的齐文化。这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统而观之,黄河三角洲文化孕育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1)社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陶器数量大于石器数量;(2)其居住中心自西向东转移,由今章丘、邹平逐渐向东、向北辐射发展到今广饶、阳信、惠民、沾化等地,这与史前先民向退海地的开发有关;(3)有尚蚌和崇尚外饰的风气,说明此地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二、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 自周秦至宋元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它大致又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周初,姜太公受封于营丘,黄河三角洲故地被纳入姜齐势力范围,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与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齐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且由于姜太公初封于齐时就执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采纳土著文化的进步因素,因而建立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既保持了较高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吸纳了齐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推动了当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汇聚此地,开发经营,使得人口渐众。《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记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故地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否则不会组织可随“五都之兵”伐燕的“北地之众”。密集的人口,使得人均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加之周边地区民众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迁徙到这一肥沃的退海之地求生存、求发展,就逐渐引发了“开发东部退海之地”这一黄河三角洲中后期物质文化生产的主旋律。与齐文化融合后,黄河三角洲文化获得了更多的与其他地域主流文化交流的机会。鲁地礼乐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诸种信条、齐地开放文化中的尚实求变精神、燕地尚贤文化中的礼贤下士思想、赵地侠义文化中的慷慨仗义之风,都对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产生多重影响,使此地出现了诸多文化名人。如以《孙子兵法》名世而后辅佐吴王成就霸业的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如隐居於陵(今邹平长白山)而绝齐楚聘相的“於陵学派”创始人田仲,如疾呼“义不帝秦”、又劝降聊城燕将而后隐居少海(今桓台花沟)的义士鲁仲连等。在他们的思想学说中,体现出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印记。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主要是齐文化融合的阶段。秦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实施一统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成帝将儒家思想推行到民间,于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也逐渐出现一统局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民族,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传统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也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来,不但在物质生产方面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多交流,在思想文化层面也与中央文化逐步融合,像其他地域一样,出现了诸多通经致用的经学名家。如从济南人伏胜,到同郡人张生,到千乘(今广饶)人欧阳和伯及同郡人倪宽,到欧阳和伯之子及曾孙高,形成了一个显赫的今文《尚书》“欧阳学”传经派别,对西汉学术乃至西汉政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又如齐人辕固(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有辕固冢)曾与窦太后辩论儒家道家优劣,著《齐诗传》三卷传世,是今文经学“齐《诗》学”的代表(均见《汉书·儒林传》等);又如三国时乐安人孙炎,受学于东汉经学大家郑康成之门人,人称“东州大儒”,曾力驳王肃《圣证论》对郑玄经学之讽。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表现出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与中央王朝文化更多的趋同性。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中央文化即汉文化融合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多干旱,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运动。此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但经历了空前的战乱,也承受了游牧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佛教文化,适应了乱世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在黄河三角洲获得大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文化融合,黄河三角洲文化汇入汉民族文化发展的洪流,在广纳博采中原文化主要是经学文化以及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斑斓丰富的色彩。三、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 明清以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宋代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政治动荡,战乱不已。至元末明初,由于元军与红巾军在鲁北展开拉锯战,尤其是燕王朱棣历时四年的“靖难”战火,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及各县市史志、族谱、碑刻提供的资料,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充实了该区域的人口,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又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鲁西南之曹州、嘉祥、巨野、汶上等县水旱灾民多迁至今垦利、利津、沾化沿海垦荒种地、下海捕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建设,山东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有6次,以垦利县为主。新移民的流入,使黄河三角洲文化出现两大新特点:在物质文化方面,垦荒种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在精神文化方面,民间向学蔚然成风,出现了较多文化望族。由于历代移民的勤力开垦,黄河三角洲经济渐次得以恢复,文化教育随之发展繁荣,各县均设立学校。明中叶起,黄河三角洲各县学及官办书院林立,民间所办的书院、私塾、村塾、义学星罗棋布。以邹平县为例,仅清代恢复、创办的书院就有伏生书院、范公书院、长白书院等8处,黄河三角洲一时人才济济。有清一代,仅邹平县就有68人登进士第,中举者更达252人。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明清时期一大批誉满府县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他们多父子兄弟传学,形成文化望族。如曾引领清代诗坛学坛的新城(今桓台)王士禛父子兄弟,如明清时期“一门十二进士”的滨城杜氏家族等等。这诸多文化望族的出现,是黄河三角洲精神文化继春秋战国后再度繁荣的主要标志。

五部委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有何意义?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可以丰富文化多样性。

总体来说,文物都是某个文化背景下历史产物,所以文物不仅仅是一个物,并且还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通过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和研究,就可以深入探求黄河流域文化和历史。具体来说,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有3个意义:首先能丰富文化多样性,其次是充实精神生活,最后是能提高文化自信。以下将详细讲解这三点:

第一、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能丰富文化多样性:因为黄河文物承载着黄河流域文明,所以值得保护和利用。黄河流域文物是黄河流域文化在某个历史背景下产物,是衔接现代和过去一个纽带,通过这个纽带,我们能触摸和了解到过去,所以保护黄河流域文物意义重大。通过仔细研究和利用黄河流域文物,我们就能更加接近和完善黄河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一部分,所以通过保护黄河文物,就等于保护了黄河流域文化,就丰富了我国文化多样性。

第二、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能充实精神生活:这些黄河流域文物是很多人精神寄托,因为很多人是黄河边长大,他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是深受黄河文化熏陶和感染。对于他们而言,这些黄河流域文物不仅仅是文物,而是他们根。这个根凝聚着他们乡土情结。所以保护黄河文物,就充实了他们精神生活。

第三、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能提高文化自信:黄河文物也是我国历史文明产物,也起着承载我国历史和文化作用,所以保护黄河文物就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文物保护,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自信。

水活滨州城

王少青

(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

一、滨州市的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属山东鲁北平原,辖六县四区,面积9600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有耕地750万亩

1亩=666.67平方米。

。滨州北部濒临渤海,海岸线长240千米。滨州市为地级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7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60余万人。

二、滨州水利基本情况

滨州市水系比较发达,黄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境内94千米,各类河道长度为823.1千米。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毫米。全市当地水资源量为11.48亿立方米,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全市13处引黄闸,引水能力达466立方米/秒,平均年引黄河水量11亿立方米。有山区水库23座、平原水库96座、河道蓄水闸坝60多座,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7亿立方米。

三、着力生态城市建设,创建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城区着力建设大绿地,加强城市水土保持,2005年11月,滨州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复核验收,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这标志着滨州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全国一流水平。滨州城区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4.7%,水系两岸绿化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22%,人均绿地12.9平方米,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水系绿化率的提高,增强了水源涵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周边居住环境。

四、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市

滨州市城区各类供水主要靠引黄河水,由于蓄水供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城区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形成了脏乱差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到城市排水、防洪、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防洪减灾、蓄水、供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等城市水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水问题已经变成制约城市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水与城市建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人才资源集中的地方,水利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应该统筹考虑,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调。防治洪涝灾害与防治水污染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环境改善并重,水利景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改善并重;城市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黄河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力求通过城市水系建设,做足做活水文章,凸显水特色,体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特色,让水活滨州城。

2002年以来,围绕“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充分发挥城市紧靠黄河的优势,进行滨州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显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蕴,开展以“四环五海、水活滨州”为重点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一)“四环五海”,生态城市

滨州的“四环五海”工程,由滨州市水利部门规划设计,滨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目的是为了突出滨州城市的水特色,体现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打造滨州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特色城市,促进滨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四环五海”工程是一项集水利、交通、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系统工程,也是建设“碧水绿阴、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的重点工程。“四环”即环城水系、环城公路、环城绿化、环城景点;“五海”即中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五海”分别代表天、地、人、情、水的设计理念。“四环五海”工程建设总投资8亿多元。从2002下半年到2006年年底,经过4年的时间,完成了总长度45.33千米的四环河和总蓄水量7000多万立方米的5个海的建设任务,“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总水面已达15平方千米以上,蓄水量达到1亿多立方米,居黄河流域城市之首,可称谓“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二)高起点规划设计“四环五海”

为科学建设好城市四环五海工程,先后完成了“四环五海”城市水系及建筑物的设计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编制完成了《“四环五海”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四环五海建设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北京、天津、四川、南京、济南等高等院校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评审鉴定,评审结论:“四环五海”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两项成果分别荣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

高起点科学规划设计和研究水与滨州城市建设相结合,为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城市水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1.南海

南海体现“情”的理念,突出黄河文化、黄河风情和黄河三角洲风情。设计南海占地4600余亩,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水面2.9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为市区生态供水、工业居民供水。同时建有南海观音、黄河艄公、大河风帆、黄河文化广场等景点,供旅游观光。

2.西海

西海体现“地”的理念,突出挖海造地堆岛、形成水中有岛、半岛环绕的景观。西海占地3800亩,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为滨州新区提供工业居民供水、旅游观光。

3.北海

北海体现“人”的理念,瘦水环绕,碧波荡漾,兔岭浮波,绿地林阴,形似瘦西湖。北海占地3700亩,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4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水上娱乐、旅游观光。

4.中海

中海体现“天”的理念,突出日月星辰,景点和建筑大多以天像命名。北极星理念的五角星造型的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北斗七星理念的滨州中海宾馆,天、地、人三桥,象征滨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太阳岛、月亮湾、月宫、航母等景点布局周边;中海全部占地8000亩,其中水面面积4000亩,海岛和绿地面积4000亩,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水上娱乐、观光旅游。

5.东海

东海规划设计体现“水”的理念,浩渺水面配有周边的绿树林带,形成大水面、大绿地的生机景象。东海又称东郊水库,占地4700亩,库容139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滨州老城区和东区工业居民供水。

6.四环河开挖整治工程

四环河规划设计环滨州城市一周,总长45.33千米,分东环河、北环河、东环河、南环河全部连接沟通,河宽20~80米,河坡植草生态自然型,水深3米左右。河道外侧是一级环城公路;路外侧和河内侧布设150米左右的绿化带;围绕城市水系建设了许多观光景点,有古井琉璃、莲池月夜、榆林晚照、兔岭浮波、秦台晓月、清河横流、蒲湖古渡、黄河楼、黄河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供水排水和蓄水观光。

(四)城市河道水系综合治理

1.新立河综合治理工程

新立河是滨州市区的排水泄洪河道,全长31.2千米。由于新立河20多年未治理,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劣,成为市区内的一条脏河、臭河。

2003~2005年,实施新立河综合治理,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河道14千米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疏浚河道、砌石与混凝土护砌河坡、驳石护岸、花岗岩栏杆和碎石板砌筑人行道、河坡及河岸180米绿化带等。在14千米的河道两边布设40处景点,按照春夏秋冬的理念,分别设立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新开挖河道宽50米,水深3.5米,总投资9000多万元。治理后的新立河,成为滨州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旅游带,沿河同时成为宜居地带,周边房地产迅速大幅升值。

2.秦台河综合治理工程

秦台河穿越滨州城区,全长33千米,原是为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涝而开挖的一条河道,治理前是滨州城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放河道。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杂草丛生、污泥淤积、垃圾漂浮,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秦台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生态环境,对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9.7千米的秦台河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污泥外运填埋、河道护砌、人行道布设、沿河两侧绿化,设置大理石栏杆等。新开挖河道宽30米,水深3~4米,工程总投资7800万元。经过治理后的秦台河在滨州城区形成了一条景观带,改善了水环境,美化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3.张肖堂干渠治理

张肖堂干渠穿过市区,长34千米,城区沿河企业和村庄的污水、生活废水和固体垃圾直接排入渠道,造成干渠水质污染,环境极差。综合治理城区段7.5千米,投资7000万元。治理内容为渠道砌石与砼板护坡,河口设花岗岩栏杆,两侧布设人行道,道路交叉口处设绿化景点,桥梁两侧布设亲水平台,下游建设橡胶坝1座。治理后的张肖堂干渠,成为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水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成效良好

滨州市通过实施“四环五海”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水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城市与水结合的文章做得好,城市水系得到完善,水环境得到修复改善,城市凸显水特色,水使滨州活了起来,大大提升了滨州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滨州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建成完善,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一)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城市“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水源,主要是黄河水,其次是地表雨洪水、浅层地下水、处理后污水。这些水在流路上:首先进入“五海”、路边小溪,然后进入河道,最后用于农田灌溉、水生态维护。在使用上:首先用于景观、水上娱乐、旅游用水、城市生态维护,再进入河道、渠道,用于河道、渠道的生态维护和农田灌溉。在功能上:首先蓄水、供水;其次能蓄洪、滞洪、减洪,消减了城市洪水的下泄速度和下泄流量,减轻了对下游排水泄洪的压力和灾害,雨洪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再次用于景观、水上活动、水上旅游业、水上养殖、三产服务业等。城市水系的贯通和各类水的联合运用,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二)改善了人居环境

城市水系建设和水环境的修复改造,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几乎每个居民居住小区都有水面相邻,“人在湖畔住,夜闻蛙鸣声”就是这座城市真实写照。当你晚上漫步在中海边,会呈现“海岸灯光拂杨柳,天上银河落滨州”的美景。城市水系建设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生存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滨州已经变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显现了黄河文化底蕴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横穿城区,沿河建城,城市巧妙地利用黄河水,引水进入城市的各个水系,在水系的周边建设黄河文化的众多景点,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滨州水文化馆,建成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大禹雕像和大型花岗岩黄河母亲雕像,大型综合建筑滨州文化中心设计理念为“水印”等,都散发出了黄河文化的韵味,体现黄河文化、水文化和黄河三角洲风情,显现了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滨州整个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活,因水而发展,这是水与城市建设巧妙结合的独到之处。水与城市的建设,把黄河文化、水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滨州富含黄河三角洲城市文化底蕴的风采。

(四)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环五海”水系的建成,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减轻了洪涝灾害威胁;改善了水资源条件的,提高了供水能力,足以支撑未来10~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要;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滨州;开发完善了旅游业,推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实现了人水和谐和生物多样性

“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的建成,整体上凸现了滨州水的优势,配合城市绿化景观,显示出滨州城市的生态效应与水环境特色,体现了“人水和谐”,展现“秀水、绿脉、新城”的生态园林型城市整体形象。城市水系大多是土坡、泥质海(河)底,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海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里有各种水鸟,水中有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大闸蟹、黄河鲤鱼等;采取了橡胶坝拦蓄调控和适时补充水量,有效保证生态水量,有利于青蛙、莲藕等各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生长,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了人水和谐。

(六)促进了城市快速健康发展

滨州市规划建设“四环五海”、“五纵六横河道”、“36桥”、“72湖”、“108园林景点”等城市水系和绿化工程的建设,配套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由2000年21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2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人;土地价值由2000年的2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亩。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51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5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用水普及率100%,市区路灯总数达2.44万盏;城市居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850元,比上年增长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79元,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7平方米。

黄河文化资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何进行分类?

黄河(Yellow 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之涣等,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

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现状:

2004年12月份,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黄河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恶化”为五类。

黄河水质到了警戒点.

“黄河水质已经到了警戒点,再恶化一步,引黄济津就要被迫中断,三门峡、郑州等城市的吃水也要成大问题了。”昨日上午,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共管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李祥龙对记者谈起当前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污染状况,显得忧心忡忡。

来自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1月以来,陕西龙门以下的黄河中、下游河水水质明显变差,污染物浓度显著上升。2004年12月份的监测资料显示,陕西潼关断面和河南三门峡断面河水首要污染物氨氮均超过标准0.7倍,潼关至三门峡段水质“沦落”为四类,已完全不适宜用作饮用水源。而记者昨日从该中心得到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下坝上两个监测断面及郑州花园口断面水质已进一步“恶化”为五类,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开封、濮阳等河南省沿黄城市饮用水受到了严重威胁。

“去年12月30日,我们已经正式向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水利和环保部门发了函,向他们通报了近期河水污染的情况,并请他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超标排放及偷排偷放行为,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作好启用备用水源的准备。现在看来,水质仍然在向着更差的方向发展。”李祥龙愁容满面地说。

“黄河水质岌岌可危,我们不仅加密了监测频次,同时作好了应急预案,一旦水质越过临界点,我们将立即向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并通报给陕、晋、豫三省。”李祥龙告诉记者。

三门峡市民守着黄河买水吃

三门峡市是黄河进入河南省后流经的第一个城市,市区距黄河最近处不到一公里,黄河水是三门峡市区90%以上市民的饮用水源水。但是目前,三门峡市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有土腥味,口感差,不好喝,不少市民只好买水吃。

1月12日中午12时30分,记者在位于三门峡市六峰路北段新欣小区的入口处看到,两辆小型卡车在此卖水,一辆车来自三门峡西站温塘村,一辆车来自市郊的后川村,前者卖的是矿泉水,后者卖的是井水。价钱一样:10公斤2元钱。

在此排队买水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常年使用三种水:自来水洗衣服、洗菜;矿泉水做饭;纯净水喝。“像你这样,在三门峡市常年使用三种水的人有多少?”记者问李女士,她说,太具体了她也说不清,但她家的邻居、朋友90%以上都是如此。

记者随后来到该市黄河路北九街坊一家属院,在院门口又看到了和新欣小区相同的一幕。正用一个白色塑料大桶接水的三门峡市二中史老师告诉记者,7岁的儿子现在连刷牙都不用自来水了,说自来水味道不好。

那么,三门峡市自来水厂所取的黄河水究竟如何呢?

昨日,在郑州,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告诉记者:“说三门峡水库现在存的是一湖脏水一点都不夸张。”在王丽伟随后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最新监测报告中,记者看到,2005年1月上旬,三门峡大坝坝上坝下两个断面水质均为五类。而记者在三门峡采访时发现,三门峡市自来水厂在黄河的取水点与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三门峡大坝坝上断面取水点几乎就在同一个地方。

而更为严重的是,郑州、开封等城市的情况也和三门峡大抵相同。据了解,目前,郑州市75%左右的自来水来自黄河,开封的比例更高些。李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不止一次地说,就是仅从自己作为一个郑州市民的角度来讲,他也同样为黄河目前的水质状况担忧。超标河段十年增加20%

记者在采访中吃惊地发现,黄河不仅现在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还在加剧。

在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记者在一份名为《黄河流域十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报告中发现,近十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偏少,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2000年以来,水污染形势更为严峻。

据介绍,200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超三类水质标准(以下简称超标)河长达78.6%,与1994年的68.8%相比,上升幅度达9.8%。

与全流域水质情况相比,黄河干流污染发展趋势更为严重。1994年干流超标河长占57.4%,其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末,超标河长基本维持在60%左右,2000年以后水质急剧下降,至2003年超标河长达78.1%。与1994年相比,超标河长上升幅度已达20.7%。目前,黄河干流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乌达桥、三湖河口至喇嘛湾以及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据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年报资料显示:潼关、三门峡、喇嘛湾断面的氨氮年平均值分别超标2.8倍、2.1倍、1.3倍;石嘴山断面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值超标1.2倍。

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指出,初步估计,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65亿立方米。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生产、生活污水染脏了黄河

那么,造成黄河流域近十年水质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丽伟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增多,其二是黄河水量偏枯。

据王丽伟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大量涌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而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部分企业未实现达标排放,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资料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中,流域内废污水量从32.6亿立方米增至42.2亿立方米,增加了近三成。

另外,近十年来,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降水减少、水量偏枯,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质变差。四大对策救黄河

近年来,黄河水量逐年减小,超标污染河段迅速增加,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忧虑。许多专家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论:如此下去,黄河不仅英姿不再,而且必“死”无疑。那么,仅就解决污染来讲,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呢?

王丽伟说,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真正重视起来,作好4个方面的工作,黄河还是有救的。其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废污水排放量。

王丽伟说,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沿黄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限排,对不达标企业责其限期整改,治理无望的则关、停、并、转。同时加快城市污水管网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减少城镇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二是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新机制,走联合治污道路。

王丽伟认为,多年来水污染防治的实践证明,单凭水利或环保某个部门去治理水质污染问题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今后要研究建立水利与环保部门联合治污的新机制、新路子。尽快建立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结合、环保与水利部门相互协调的联合治污机制,并在重大问题上协商一致,共同防治水污染。

三是加强农业耕作的科学管理。王丽伟说,农业施用化肥、农药,农田水流的无组织排放,是地表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首先,应科学施肥;其次,要尽力减少农药的施用,提倡依靠生物链消除害虫;另外,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滤地带,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四是提倡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王丽伟说,目前黄河流域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而一些示范灌区其灌溉水的利用率可达75%左右。今后应推广井渠结合,引黄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推广滴灌等技术,挖掘引黄灌区节水的潜力,而工业节水的潜力则更大。相关资料

据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业务管理室主任王丽伟介绍,1999年春节前后,黄河干流龙门以下河段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污染事故,龙门至山东济南泺口,全长991公里河段的水质全部为超五类,而超五类水除用作农业灌溉及一般景观用水外,几乎再无他用。此次大范围的污染事故影响了沿黄10多个城市的生活供水与工农业用水,郑州、开封被迫减少引黄水量,启用有限的备用水源,山东东营、滨州等没有其他水源的城市也被迫全部停用黄河水,自来水厂停产,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无法保障。此次水污染事故污染范围之大,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在黄河上前所未有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433.html 转载需授权!

滨州黄河文化规划

上一篇:文化黄河路上医院(黄河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医院)

下一篇:泰坦之旅mod工坊(泰坦之旅创意工坊mod用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