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国学之旅(一起学国学)

erjian2022-08-1574

本文目录一览:

以《国学经典》为题的五十字一年级作文

国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国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国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国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至高无上的宝座。《国学经典》里一句句简短深刻的诗句,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复习,我不耐烦的答应了,可我拿着书本翻了几页,趁妈妈在客厅做家务,就开始玩那些小玩意,一会折纸,一会儿给布娃娃穿衣,根本没认真地复习。第二天,我拿着卷子就有好几个生字不会写,词语不会组。这时我想起了《国学经典》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温习和练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电脑,当时我向妈妈保证只玩半小时。可是,当我坐在电脑跟前玩着精彩刺激的游戏时,早就把时间与诺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已经超时了。”妈妈提醒我。我随口答应道:“马上。”一动不动的在电脑跟前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 “啪”的一声,妈妈把电脑电源关了,生气地说:“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还能使自己内心获得快乐。

我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也是我最大的缺点,遇到问题不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动脑筋,就成了一个“木头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善思,精思,学会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让我收获人生智慧,踏上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

《国学改变我》征文400~500字就可以 我急用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一个人突然停了下来。旁边的人感到很疑惑,问他:“为啥不走了?”

停下来的那个人笑道:“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后面了,我得停下来等等它。”

我们何尝不是那些匆忙赶路的人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谁愿意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呢?会不会都忘掉了自己最初出发的缘由?

因此,在这个暑假,我放弃实习机会,暂停家教与读书计划,前往中国煤都,参加大同市大学生国学夏令营。七月盛夏,我们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心灵之旅。

国学夏令营十天,我们住在市委党校干部的双人房,吃着一日三餐的健康素食,每天学习十个小时的课程。老师和义工们每天辛勤付出,免费为我们提供温馨的服务,充满爱的关怀。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礼遇,我前三天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戒备,甚至怀疑老师别有他图。可是,三天之后,数次感动的泪水击溃了我怀疑的防线。

每天清晨五点,我们便起床洗漱。五点半集合练习八段锦,晨跑。然后,晨读一小时的《弟子规》、《孝经》与《大同赋》。上午下午各有三小时的课程,晚上有三个小时的分享时间

习惯了大学自由的作息,一下经历如此之大的转变,大家刚开始都经常犯困。不过,十天下来,早睡早起的习惯终于修成。

每次上课下课都向孔老夫子的画像行鞠躬礼,与老师互致鞠躬礼,课后饭前齐诵感恩辞,时刻保持着一颗恭敬心与感恩心。

课间我们有茶歇时间,大家可以品尝义工们送来的点心与水果,也可以彼此交流课程的收获与心得。

吃饭的时候,我们秩序井然地排队前去食堂,互相帮忙打饭盛汤,吃得干干净净,不浪费一粒米。饭后我们一起收拾桌子,一起洗碗,一起洒扫。

这十天,我们坚持吃素食,不沾肉味。不少同学都不太习惯,不过听完马老师含泪讲述的《健康饮食》后,都理解并克服困难去践行。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老师们在同学们都打好饭之后才开始打饭,和同学们一起在食堂用餐。有时候剩下的菜都不够老师们吃了,但老师们吃得不亦乐乎。

晚上十点半,我们统一熄灯就寝。大同党校的夜晚,很宁静。我们上完一天课,带着疲倦与充实,便轻松睡着了。

在党校的会议室里,我们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教诲。一位老师往往是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的课程。我们坐着听课都觉得有点疲惫,而我们的老师却是一直坚持站着讲课,汗水已经沾湿了老师的衣服。

课程内容很丰富。从“心态决定命运”到“百善孝为先”,从《弟子规》到做人做事,从健康饮食到人生抉择,从孔老夫子到道德人生,从传统礼仪到厚德载物······我们接受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这十天的学习,触动了多少人的内心深处啊。同学们都不知流了多少泪,都不知牺牲了多少纸巾。

我们一起重温经典电影《暖春》的种种感动。

我们一起观看焦波老师对《俺爹俺娘》的真实记录与深情讲述。

我们一起聆听靳雅佳老师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用大爱演唱《父亲》、《母亲》、《儿行千里》、《妻子辛苦了》、《婆婆也是妈》、《跪羊图》、《感恩一切》与《生命之河》诸多善乐。

《久病床前有孝子》故事中的孝子王希海老师亲临现场,与我们分享他二十七年如一日照顾已成为植物人的父亲的故事与感受,启发我们要及时行孝。大家都反思自己对父母做过的事情。有的同学上讲台忏悔自己过去对父母的不孝;有的同学把父母请上讲台,跪在父母面前悔过道歉。很多同学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失声痛哭。

《爱是红色的》故事中的天使刘苏老师1977年至今献血累计78000毫升,一直热衷于各种公益活动。她也来到我们的现场,跟大家分享她的真实想法,解答我们遇到的困惑,我们也从中感受到她用鲜血书写的大爱与高尚。同学们动情地称呼她为“刘苏妈妈”。

还记得,我们虔诚地为久未下雨的大同祈雨,结果迎来了一场惊喜的小雨。

还记得,我们真诚地为过生日的老师同学唱歌表演庆祝,把雷老师和那位女生感动得泪盈满眶。

还记得,我们不舍地送别王希海老师和刘苏老师,望着远去的汽车久久不肯离去。

还记得,我们惬意地在党校小道散步,好友几个一起采黄花菜,谈心,拍照。

还记得,我们动情地用手语演唱《生命之河》,那嘹亮的歌声沉淀了我们多少回忆啊。

在这里,我们学习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学习到了如何尽孝行善。

在这里,我们亲眼见证了人们也有另一种高尚的活法。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温馨的回忆与感动,太多太多了。

在泪光中,我们似乎已经有了一种默契。

老师说,如果你的眼泪是为感动而落,那就是真诚,是值得的。我们应该改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处······

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我们很快就迎来了最后的成人礼。

我们每一位同学依次上前接受老师的加冠成人礼馈赠。回顾这十天充实的学习生活,在接过老师的馈赠与老师互致鞠躬礼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动容落泪,许多同学与老师紧紧拥抱不愿离别,而我的视线也早已模糊。

最后的午餐结束,大家依依惜别了。

晚上,我也告别了大同国学夏令营的老师与同学,踏上了返京的列车。

后记:在此,非常感谢国学夏令营的老师们、义工们,还有那群可爱的同学们!也非常感谢推荐我去夏令营的贤辉霖师兄!也是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理解他种种与众不同的行为。

国学夏令营归来后,我的言行举止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这让身边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怀疑我被洗脑了。其实,是我们被社会污染太多了。我想,光是与他们辩论是难以说服他们的。我要做的是,认真做好自己,并有所长进,有益于身边的人。

这次学习,对我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

最后,引用宋代名儒张载的名言,与诸位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之旅’

2008年7月5日,当晚霞消褪、暮色四合之时,风尘沾衣的UIC师生二十五人与台湾及各地的教授、老师和学员们会聚于济南,这是一个难忘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天行程裏,我们一行三十九人走览了济南、章丘、聊城、泰安、曲阜、邹城以及枣庄,先后游历了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泰山、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周公庙、孟庙、荀子墓、微子墓、张良墓、微山湖、灵岩寺等众多名胜。跟随名师一路行来,我们观景、闻道、瞻仰先贤、体悟历史与文化。在齐鲁大地上留下我们的足迹,而在我们心中留下问学与求真的种子。

7月6日一早,在山东大学科技馆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国学营开营仪式。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和文史哲研究院的教授们出席并作专题演讲。

开营仪式由文史哲研究院书记巴金文教授主持,龚鹏程教授首先阐明了这次国学营的精神与宗旨,即发扬书院精神、研习儒家文化、师友相亲、教学相长。周志文教授通过追忆他在台湾大学的生活与师友,表达了身为一位老师的光荣与责任--面向学生。随后文史哲研究院的李平生教授、张富祥教授、杜泽逊教授、郑杰文教授、曹峰教授等向我们介绍了山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献典籍整理和学术考古等研究事业的发展,许多著名文物诸如《孙子兵法》竹简等皆是出土於此。开营仪式结束后,山东大学特意安排我们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在它顶楼那个堆满了书显得略微拥挤的房间裏,许多同学为自己见到的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午,我们首先游览了著名景点大明湖。龚教授说游览此处,当手捧一卷《老残游记》,边走边读。此亦可见唯有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略书中的韵味,使知识变得鲜活。另一处的趵突泉虽水位早已不复当初,但名声在外,亦是游人甚多,周教授再次与去年国学营一样客气地纠正了导游讲解中的错误,所谓"漱玉"一词,并非指漱刷玉一样的牙齿,而是出自《世说新语》中"枕流漱石"的典故,玉者亦石也,以其漱口,为高洁的象徵。

聊城论学、风雨泰山

7月7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章丘,参访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故居。从词人故居出来,我们一路前往聊城。聊城大学校长宋益乔教授在东湖宾馆设晚宴欢迎国学营。次日上午,聊城大学文学院举办气氛热烈的研讨会。会上龚教授认为,目前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从一味学习外语到逐步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对内开设大讲堂、恢复书院讲学;媒体方面相当成功的《百家讲坛》以及民间的许多诗会等活动,都充分体现出国学的重要性,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同样蕴含于国学之中。周教授机智幽默地通过他与龚教授的友情,谈到求学过程中的同道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学问需要相互的印证与砥砺。另外,深知生活美学的周教授还说,"没有美学,道德便是戒律;也许有了的话,道德便是生活。"研讨会上,聊城大学学生代表与UIC的学员们也进行了知识的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

在聊城,我们还参访了大运河、山陕会馆、傅斯年纪念馆、光岳楼等文物古迹。7月8日下午,我们更来到了"才高八斗"的曹植之墓。龚教授又说到了许多关於曹植的典故,其一就是据传曹植"鱼山闻梵"是中国梵呗的开始。

7月8日晚我们抵达泰安,夜宿泰山脚下。9日清晨开始登泰山之旅。刚上山时便已细雨飘飘,而在这烟雨轻风之中,龚教授和周教授随兴所致便即兴开讲,其学问之渊博,风度之洒脱,令人钦慕。学员们也是兴致盎然,相互讨论非常热烈。甫至山顶,雨势大作,天地间风雷隐隐,水雾直扑人面,更衬东岳之雄。下山后,虽人人都已疲倦不堪,但大家却仍然为这一天别样的泰山之旅而感到快慰。这正是一种"游学"的魅力吧。 7月9日下午,从泰山下来,参观完岱庙后,我们驱车前往曲阜。10日晨,我们来到孔陵。陵内古木成荫,朝日清辉透过枝叶斑驳地投影于这条古径之上,两旁草色青青。孔子墓前,龚教授与周教授提议一起祭拜至圣先师。周教授极其虔诚地举酒三鞠躬为礼,我们也十分肃穆地跟著鞠躬。直到祭礼完毕,才发现周教授已是热泪盈眶。他哽咽著说:"我现在十分激动,我终於来到了这裏,来到了这位伟大的人墓前,非常感谢各位与我一起,谢谢。"泪横眼角,鸟鸣林间,此情此景,为周教授的言行所震撼,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麼这裏被称作圣地,为什麼这裏是中国学者与文人的心灵故乡。这样一种文化感情,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故当年司马迁在此地的"徘徊不忍去"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随后,我们前往孔子书院,在那裏举行了第三次研习活动。孔子书院院长李敏生教授专程从北京赶回主持研讨。孔子研究院院长孔祥林等教授出席。龚教授先让他的随团弟子抚琴一曲,乃如曾皙当年鼓瑟一般。然后周教授开始讲授孔子生平和他的主要理想与精神。他说孔子一生虽四处游说诸侯,但他最高的理想是对学问的追求,如他"十五而有志於学",一生"学而不厌";孔子与他弟子的关系同样非常和谐,弟子跟随他一同游学,直至他死仍在其墓旁结庐守孝。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中国最有特色与美丽的关系。 孔庙是"三孔"的最后一处,这裏最著名的有先师手植桧与杏坛。尤其杏坛具有重大意义。孔子在杏坛讲学,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向平民大众开启了一扇求学之门,其后,私学开始兴盛,也影响到了政治与经济,使许多非贵族之人能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确堪称"生民未有"。龚教授回忆起他数年前观看孔庙祭孔的场面,不禁对祭孔仪式的错误百出而哭笑不得,同时也感叹许多传统文化精髓的失落。

孟庙思贤、宾馆座谈

7月11日,国学营的十天已度过一半有余,孟庙与孟子的精神是这一天的重点。孟庙建于宋代,时间远晚於孔庙,这是因为孟子的学说直到宋代才受到重视。孟学不被古代官方所提倡的原因是他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所以言论上对统治者多有触犯。孟子精神中最可贵的便是他那"虽千万人而不往矣"的抗争精神。因为时代纷乱,仁义不行,所以他要雄辩不屈。一身浩然正气的孟子,正是后世国人当瞻仰与追慕的典范。

当日下午,在曲阜杏坛宾馆举行了"中华文化标志城报告会",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向红、济宁市、曲阜市的多位领导出席,详细解读了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计画。他们规划将曲阜与邹城结合起来,连同两城间的九龙山、尼山等名胜,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圣城。会后,两岸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举行座谈,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凭吊荀子、探访石刻

7月12日,为找寻荀子墓,我们驱车由清晨而至正午,历时四小时,最后在苍山县领导亲自引导下找到了在旅游地图上没有标注的较为荒凉的荀子墓。所有学员都感叹荀子墓的偏僻荒凉,龚教授苦笑一声,说他几年前来此时还是摸著半人高的杂草才找到的。周教授讲到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传经者。他的学说"性恶论"并非单纯指"人性本恶",而是如果放纵人的欲望则会趋向於恶,所以他强调积学,《荀子》第一篇即《劝学》。他又主张学思并行,日行功课,并兼具法家思想。

翌日我们观摩灵岩寺中的佛像,其塑像看似有血有肉,衣上褶皱纹理线条皆柔美流畅,是佛像中的精品。整个国学营的最后一站是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一个小小的院落中贮藏了许多石碑石刻,其馆长为我们一一介绍各碑的渊源,裏中还有尚未被解读的神秘石刻

在这次的国学之旅中,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相知相遇相学习相砥砺。郭校长曾在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上说:"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的过程。"我们跟随老师,游于斯,学於斯而感动於斯。短短的旅途,也有同学与教授们开开玩笑,也有同学晚上聚于教授房内聊至深夜,也有同学之间,不论大陆还是台湾的,聚在一起或讨论或嬉戏,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亲师取友,闻道明心。两位教授的程度,我们也许不能达到,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追求真理真知的精神,已在无形之中,传递到了我们手中。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474.html 转载需授权!

一个人的国学之旅

上一篇:飘邈之旅评价(飘邈之旅介绍)

下一篇:黄河文化传承于保护会议主题(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生态为中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