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属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代表人种)

erjian2022-08-1564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叫仰韶文化?

为什么叫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的发现

1916年6月当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手工艺、陶艺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建筑和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甘肃仰韶文化特征

仰韶中期的发掘相对早、晚期显得单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确立甘肃仰韶中期的界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归纳如下: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陇东黄土塬的塬边及沟壑也被先民选作居住地,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较高的甘南临潭发现的此类遗存就是明证。已经发掘的三个重要遗址都是在早期遗存的原址之上扩展而成,调查发现的中期遗址往往含有早期遗存,显示出早、中期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聚落布局因资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湾遗址表明,聚落内已存在多个处于相等地位的中心,社会组织呈现出多级分化的趋势;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遗址。大多在穴壁立柱,这说明穴坑之上已增设立面墙体,室内空间增大,采光也好,比早期房址进步。少数房址采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圆形桶状为主,出现双联灶,即前后两个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动的增加。房址可分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积近70平方米,出土众多陶、石、骨器,并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应是氏族首领。中型房址面积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间,可能是大家族长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积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间,当属一般社会成员的居室;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窑室均呈圆形,周边设环形火道,受热较匀。火塘一般低于窑室,由下往上火势自然加强,烧陶技术比早期有显著提高;

(4)本期墓葬资料甚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不仅甘肃未见,其他省区也未发现。这一奇特现象或许表明了中期的先民们选择了尚不可知的埋葬习俗。我省仅在大地湾发现3座零星墓葬,均为成人单身葬,其中1座侧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随葬品,分别为陶瓮和骨笄;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饮食器多为细泥红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储器则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见圜底,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变,平底陶器终于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为主流器形。常见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彩陶盆、双鋈盆、多孔盆形或钵形甑、双唇口尖底瓶、弦纹或绳纹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类较前复杂,大型器物增多。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和线纹,还有少量的剔刺纹、附加堆纹等。制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仍有少量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细泥捏塑的纺轮增多,陶片改制的减少。陶刀形制更为规整,数量增多。陶制装饰品仍是常见的陶环,但陶质细腻,小巧玲珑,还出现酷似羊角的陶制装饰品;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锋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不少精品骨镞、骨笄。

从文化特征上可以看出,甘肃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其陶器继承了早期的许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显的变革,其经济形态与早期大体相同,但狩猎比重下降。与陕西等邻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异不大,但有分化的趋势,地方区域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

    根据历史记载总结如下:

    1.文化名称的由来: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多数是粗陶。这是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 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2.竹仰韶文化发掘历史

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 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3.仰韶文化主要出土: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出土器中物有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综上所述:仰韶文化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

什么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仰韶乡境内,距县城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遗址东西两侧各有深沟,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

遗址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遗址向北可达晴山的山峰之一——韶山。仰韶村村名即取诸仰望、崇敬韶山之义。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哪里?

仰韶文化主要存在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是我国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上中游地区。

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已发现几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占全国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和黄帝等著名部族的外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东北的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以西,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

传说六七千年前,人类还群集在那深山密林的石洞里,过着捕猎采果的生活。山上的猎物和野果日益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便漫漫的走出了山。

崤山山脉韶山峰下,有一片沃野,南临黄河,北临韶山,草木丛中野果累累,鸟儿在空中飞高飞低,走兽在林里窜来窜去,真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好地方。从山上下来的人,有个叫陶的族长,带领族人来到了这块地方。

起初,大自然的丰富物资,足以让他们过着捕猎摘果的美好生活。后来人越来越多了,大自然的财富维持不了生活,他们于是披荆斩棘以开垦田地耕种,并且开始了猎物捉鸟养畜放牧的新生活。

有一年秋天,秋风瑟瑟,大雨连绵不断地下。那风像猛兽一样不断的撕去他们赖以生存而用树枝搭起的篷子,薅掉辛勤耕种的庄稼,卷走日夜相伴的牛羊。

雨后,大地被洪水冲出道道沟壑,人们只好在这沟壑上覆盖厚厚的树枝茅草,住在下面用来避风驱寒。

一天,陶在巡视族人们的生活时,发现这些居住在沟壑茅草棚下的人,冬天雪透,夏日雨浸,不少因潮湿而得病。他想:要是在干燥的地方挖洞开穴,再用茅草盖顶,那一定会更好些。于是在陶的带领下,大家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漫长的辛勤劳动,使他们发明了不少劳动工具,陶把这些经验积累起来,磨出了各种各样的石器:石斧、石锥、石凿、石碗等。

同时,漫长的生活需要他们将猎物的骨头磨制出骨针、骨锥、骨筷等,用树皮、兽皮、毛草拧成了各种长短粗细不等的绳子。锥和绳子的出现使人们披上了蓑衣,穿上了兽皮。

长期没有发生过战争,社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各族人之间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从而出现了劳动工具、驯服饲养的家畜、猎物和粮食的交流和交换。

生活需要储存粮食、干肉和果品,于是他们用土和泥制成各种各样储物器,在太阳下晒干使用,这种泥器成为他们当时较为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

一天黄昏,灾祸突然降临,刹那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原来还没来得及熄灭的烤肉火堆被风吹散开来,燃着了杂草、树木、庄稼和茅棚,一会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之后,树上的果子没了,只留下枯干残枝;田野的庄稼没了,只留下片片灰烬。

不幸的遭遇中,陶却发现了一个奇迹:那晒制的用泥做的储器,比原来坚硬得多,敲起来清脆悦耳,尤其是放在穴里的更好。于是,他就带领族人掘洞建窑试烧这种坚硬的储物器。陶带领族人亲自试烧。他把晒干的各种泥制品放进掘好的窑洞里,用木材架起来烧。一天又一天,一窑又一窑,但不是烧焦,就是烧流,或是半生半熟。整整3年这位老人都是在火海里折腾,发须被烤焦了许多卷儿,透红的脸庞让火炙了许多黑硬的斑。

一天,大家都去睡了,陶坐在那里用干材不住地添火,他在朦朦胧胧中觉得自己走进了熊熊的烈火中,双肋长出了翅膀,飘飘忽忽地飞向蓝天,在黄河上空翱翔。

天亮之后,人们来到火窑旁边,火熄了,那位老人却不见了,唯独剩下的,是他常拄的那根奇异的木制拐杖。

陶离开人类而去了,大家按照老人生前的嘱托,继续忙碌着。到了中午,雨瓢泼似地下,满地都是水,灌满了个个试烧的窑。第二天,大家用土封了窑口。

七天七夜过去了,水全部渗完,窑里没那么热腾了,大家挖开一看,满窑是坚硬结实、完好无缺、青透夺目的各种各样储物器。于是,成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黄河两岸。

陶死后,大家推举他的儿子缶为首领。为了怀念陶的功绩,大家把这种储物器叫陶器。他们还为老人铸了陶像,因为老人爱吃鸡,同时煅烧了两只鸡摆在陶像前,让后人供奉。

缶把这项工艺技术发扬光大,不仅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储放器,而且还制造了伴歌伴舞的敲打乐器。从此这项工艺陶器成了华夏人的生活必需品。

几千年过去了,生活在仰韶村这块圣地的人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战争,度过了多少和平,谁也说不清那沧桑的历史。人们都是在自然中来,自然中去,留下的带走的千千万万,唯独留下了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及纺织用的石制纺轮。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钵、鼎等形制。

仰韶陶器多数是粗陶,其中有一种彩陶,以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带有彩绘为特征。因此“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当做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遗址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仰韶文化是我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当是黄帝族的文化。

从仰韶文化遗址和多量的遗物里,可以推测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各遗址多有石斧的发现,石斧是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工具。遗址多在河谷里,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种植。1953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农业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生产工具有石斧和骨锄,农产物有粟。一陶罐粟在居室内发现,一陶钵粟是作为殉葬物放在墓葬里,足见当时人生活已经离不开农业,粟尤其是重要的食物。

畜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仰韶遗址中有许多猪、马、牛的骨骼,其中猪骨最多。猪的大量饲养,也说明当时居住地已相当安定。

弓箭是中石器时代后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工具。有了弓箭,狩猎生活逐渐过渡到原始畜牧业。仰韶文化各遗址多有石镞、骨镞,可见当时已普遍使用弓箭。

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磨制的玉片、玉瑗和海贝,据推测,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贝是从沿海地区来的,想见甘肃居民对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交换关系。由于交换关系的继续发展,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了,而且开始有奴隶,也就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开始了它的胚胎状态。

半坡遗址有公共墓地,埋葬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带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装饰品。还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没有带殉葬物。这是死者身份不同的表示,俯身的人是罪人,奴隶是被看做罪人的。

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观的。发展到了属于铜器时代的辛店遗址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纹饰间还点缀着犬羊的图形,有的还涂有人形纹。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我国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

仰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时代中期的文化?

新石器

仰韶文化 是 黄河 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期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 000年至3 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 甘肃省到 河南省 之间。今天在 中国 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 陕西省 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 河南省 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 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 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 狗 和 猪 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 1960年 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 老官台文化 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龙山文化 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493.html 转载需授权!

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属于

上一篇:关于快穿吃肉之旅免的信息

下一篇:黄河文化交流大会(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