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月的图标(黄河文化公园logo)

erjian2022-08-1675

本文目录一览:

修改病句“现已成为吴忠乃至宁夏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以及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流域景观之一?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最富是吴忠!一句民间谚语道出了河套明珠吴忠市的骄傲和富足,这里是母亲河黄河出青铜峡后向北挺进的“几”字大拐弯的起点,因而人们在黄河西岸建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楼——中华黄河楼。

清凉的晚风拂过缓缓流淌的黄河,一弯明月高悬夜空,灯光璀璨的黄河楼以及对岸流光溢彩的吴忠市市区,构成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塞上夜游图,让人沉醉在这江清月白的迷人秋夜!

高达108米的中华黄河楼雍容华贵地矗立在黄河岸边,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座角楼呈众星拱月状把主楼烘托得气宇轩昂,黄河楼设置了四个门楼,分别为青龙门、白虎门、玄武门、朱雀门,穿过玄武门便可直面巍峨的中华黄河楼。

中华黄河楼因黄河和黄河文化而建,现已成为吴忠乃至宁夏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以及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从高空俯瞰,灯火辉煌的青铜峡市和黄河楼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没有嘈杂喧嚣,只有美好和宁静。偶尔一阵清风吹皱河面的倒影,恍惚迷离,如同天上的琼楼玉宇掉落凡尘!

黄河楼所在的青铜峡市是吴忠下辖的县级市,与吴忠隔河相峙。淳朴忠厚的母亲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河套儿女,对岸的吴忠市璀璨夺目,堤岸舒卷的胡杨沙柳,光彩熠熠的楼宇华灯矗立在墨蓝的夜幕倒映在澄碧的围堰湖中,给人以无限温情、温暖和慰藉!

黄河楼身后西北方还有一座美丽的新月形建筑,它便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吴忠黄河奥体中心的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围棋钵状的体育馆和月牙形的会展中心连为一体,表达了“回汉一家,团结奋进”的设计理念。

吴忠市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地面积640亩,总投资13亿,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地下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主要包括体育馆、体育场和会展中心三部分,可满足省级综合赛事以及国家级单项赛事举办需求,如今也与毗邻的黄河楼共同成为吴忠夜景中最炫目的一部分!

中华黄河楼据说是目前是全国同类建筑中最高最大的,故尔黄河楼被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楼"、"万楼之楼"。整个建筑群由主楼、角楼、牌楼、12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附属建筑和雕塑组成,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塔楼式仿古建筑,檐面覆以金黄琉璃瓦,主楼为地上九层、地下两层,气势恢宏,厚重典雅!

月明黄河楼,千古竞风流!黄河楼设有中国黄河历史文化展览馆、宁夏黄河历史文化展览馆、黄河印象展览馆、黄河文化演艺厅等,运用先进的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将数千年的历史呈现在游客眼前,让人们充分领略黄河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对母亲河更加深入了解并更增敬仰之情!

温婉如玉的月色,清辉透澈的光晕,重檐十字屋脊古朴端庄,飞檐琉璃朱栏画栋,斗拱挑梁和玺彩绘,金碧辉煌,宝窗玲珑,把黄河楼的风情万种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可乘楼中电梯直抵九层,凭栏临风,观景赏月,指点江山,一品山河!

黄河水绕河套上,萧萧清风雁成行。岸阔楼高烟波渺,半轮秋月思何长?月华似水,月光倾城,当挑檐斗拱上的鱼龙瑞兽亲吻着孤月,窃窃呢喃着千年夜话,眼前似乎浮现出几千年来代代河套儿女,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把这块沙漠边缘的土地上开垦成塞上江南的动人场景!

飞檐分流云,碧水照倩影,黄河天外来,雄楼妙点睛!凝望黄河楼,大哉黄河!牌楼正面这四个醒目的大字道出了黄河楼依黄河而建的文化载体作用,既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又体现出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止的历史底蕴,中国传统的古典风建筑,自然而然就将我们融入传承五千年文明,继往开来、勇往直前、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时代潮流中!

黄河标志和吉祥物正式发布,吉祥物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黄河标志和吉祥物相继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很多人好奇黄河标志和吉祥物的创意来源是什么,也有人好奇吉祥物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设计的,以下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吉祥物的知识!

一、前言

首先说说什么是吉祥物,吉祥物一般是指人们为了纪念某些有意义的事物或者活动设计的标志性形象。

吉祥物可以是数字形式也可以是动物、事物或者人物的形象,比如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大熊猫的形象,还有日本关于核污水设计的吉祥物就是放射性元素氚的动画形象。

可以看出来吉祥物的首要要求就是要跟所代表的理念或者事物、活动有直接关系,让人一看就能明白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二、吉祥物的设计理念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吉祥物的首要设计理念就是要扣题,如果不能扣题这个吉祥物就是失败的。

所以吉祥物的首要设计理念就是来自它所代表的背景事物,在设计吉祥物之前,设计师要对主题进行深刻的理解,确保自己知道主题的特色和背景等等细节。

其次吉祥物的设计理念还可能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设计师对于吉祥物的设计也许会大相径庭。

比如日本关于核废水排放知识设计的吉祥物,是一个萌萌哒的动画形象,虽然强调了放射性元素氚,但是与众多日本民众和绝大部分国外人们对于核污染的理解相悖,所以有很多人对这个吉祥物的形象重新进行了设计,将它改成了张牙舞爪的怪物形象,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核污染废水如果真的排入大海将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吉祥物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设计师对于主题的理解,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

欢迎关注我,带你领略社会百态!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哦!个人原创,仅供参考,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黄河的文化有哪些?简短的!

【黄河文化】

延川历史悠久,从隋开皇三年设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特别是黄河文化有着更为深厚的

历史渊源。

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故里,黄河流经

县境形成"S"型大转弯启发伏羲发明了太极八卦

图及其阴阳学理论,这便是黄河文化的起源。

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

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

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河原始文化和古

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

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

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沉淀出了延川黄河黄土文化的兼容特征,孕育了延川独

特的文化历史。文学创造人才辈出,流芳古今。清代的女诗人李娓娓、抗战时期杨醉乡等,在

当时文坛引起较大影响。进入七十年代,延川文艺人才及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小说创作,

涌现出了以路遥、闻频、谷溪、倪泓为代表的作家群;布堆画以讴歌黄土、黄河文化为主题,

涌现出了以冯山云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剪纸艺术以高凤莲为代表,作品如云,出

现了姹紫嫣红的创作局面;诗歌、散文、曲艺、书法、绘画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并驾齐驱,使

延川文艺创作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光芒夺目。

郑州黄河博物馆徽标的含义?

1、方型设计源自“天圆地方”的传说寓意中华大地,几字型线条就像黄河的走向,像征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穿流不息;

2、几字型中间的纹饰就像黄河的泾河、渭河、汾河、渭河几条支流最终汇流于黄河,也像征着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着华夏文明;

3、封闭的凸字型和中间的纹饰又组成了一个古碑,也暗示了标志使用者的性质——博物馆。

4、以黄色为标识主体,即象征着黄河,也象征着炎黄子孙

黄河标志和吉祥物全球征集作品初评,为什么要征集吉祥物?

黄河历史悠久,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黄河标志和吉祥物全球征集作品在河南郑州举行。许多网友纷纷感到疑惑,为什么要征集吉祥物呢?另外一部分网友给出了结论,中国一直以来通过物品和数字的方式来传递祝福的传统。征集吉祥物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

一、通过吉祥物传递幸福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北京奥运会中的吉祥物是福娃,每一个福娃都有对应吉祥的名字,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买房挑选楼层还是买车挑选车牌号,甚至挑选手机号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些比较吉祥,容易上口好记的数字。这些吉祥物,和吉祥数字的征集,充分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而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黄河,目前还没有被征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所以大多数网友非常支持为黄河征集吉祥物,征集吉祥物可以提高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人爱护黄河的作用。

二、一种传承文化

在中国,吉祥物对每一个人来说,代表着对生活的勇气,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迷信没有关系,更可以是说一种传承。吉祥物也给人们带来好运,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多一份勇气和心安。而征集吉祥物也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比如黄河吉祥物,能够直观黄河的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更是一种优良传统艺术的体现。而对于吉祥物,不仅仅是一个图案的设计,而且要创造出一个文化意义的符号,同时也具有欣赏的价值。吉祥物不仅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祈愿,更代表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化。

说起吉祥物,大家首先会联想到,北京奥运会行的福娃。虽然奥运会过去了那么久,但当初被征集的福娃到现在还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北京奥运会中,福娃代表了团里,和凝聚力量,使得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分外有信心,斗志昂扬,首先作为吉祥物的福娃们,给每一个选手增加了无穷的心理暗示,让选手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信心。所以由此可见,吉祥物对个人来说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使人充满勇气和力量。对国家来说,更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同时也可以被广大人民所欣赏。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保护意识也有所提高。

黄河孕育了中国的什么文化?长江又孕育了中国的什么文化?

细究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黄河文化系统,一个是长江文化系统。这两大文化系统各有源头,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许多的交流和融合。两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个文化的共性,即华夏文化。对这两大文化系统产生的源头、各自形成的标识特征、价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逻辑合理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论依据。

“择水而居”成就“两河文化”

人类文明的创造、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总是与水有着深远的渊源。

世界公认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文明”,是西南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中国的文化也是两河文化,就是黄河文化跟长江文化。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择水而居”,是江河成为古文化生长摇篮的根本原因。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先人择水而居的事迹,以及在江河之畔居住下来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如《诗经》的第一首诗所讲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故事。

我们的先人,在横贯东西、南北遥相呼应的两大江河之畔,不断地创造文明、推进文明。

这两种文化从诞生之时起,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它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黄河文化:“龙”文化

黄河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通过考古发现,黄河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主要与以下四个文化系统有关: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其中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齐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

青铜器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脱胎于仰韶等四大文化的商、周青铜器文化,标志着黄河文化趋于成熟。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不仅仅是器具质量、用料的变化,而是在青铜器上刻铸的大量文字——不仅有了象形文字,而且有了会意文字;而作为黄河文化图腾标志的“龙”,也以青铜器物上主要部件或图饰的形式,随青铜器的日益发展,被进一步彰显,终于成为君王的形象代表。

《周易》崇拜天,也就是崇拜龙。黄河文化发展到了周代,龙便成了图腾崇拜物。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

在充满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之沛然底气的土壤里,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承前启后,—路走来,最后止足于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构筑完成了黄河文化的轴心。一个称名“儒家”的知识群体,在这片轴心之地上应运而生;这个知识群体的领军人物孔子与孟子,卓然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表。

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并且还向人们描绘了一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蓝图。

后来的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心本善”,不管你的心灵蒙受了多少灰尘污染,只要经常擦抹,自然能明以见性,恢复善的光亮,人人皆可成仁成圣。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倡导的“为仁”学说提供了人性依据。所以,他在孔庙里列于“亚圣”的位置,绝非浪得虚名。

由孔、孟共同构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标帜。这个文化系统,在汉代获得了统治者的认可,从此成为华夏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规范、制约的作用。

长江文化:“凤”文化

在黄河流域产生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的同时,曾经一度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流域,其实也在产生着一个又一个文化圈。据已经发掘出来的古文化遗址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四大古文化系统,自西向东分别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这四个文化板块,发展到了青铜器时代,形成了三大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荆楚文化为轴心。长江文化的标识,我觉得在“三星堆”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星堆”的上千件青铜器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鸟的文化氛围。有一株最引人注目的青铜器神树,高达十几米,每一层的分叉枝头都站立着一只青铜神鸟;在众鸟下方的树根部,攀缘着一条尾朝上头朝下的神龙。长江文化中的鸟与龙的地位,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发掘出了大量鸟图腾崇拜的器物,仅鸟形牙雕就有6件,如鸟纹碟形器、鸟形匕首、双鸟纹骨匕。不仅如此,吴越还有一种特殊的“鸟书”文字,在每—个篆字旁边都有鸟形文饰。

到了战国中期,这种“鸟文化”观念终于在《庄子》一书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庄子讲了这样一个关于鸟的故事,有一只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向南方飞去)。

长江文化的标识我们也找到了,是鸟,是凤。为什么说是凤?明代学者对《庄子》的注释,说鹏就是凤凰,于是我们想到了古代人所说的龙凤呈祥。

庄子的逍遥即顺应自然的思想,源自于他的前辈,另一位长江文化代表人物老聃——老子。

老子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学者,他把自己的智慧投向了宇宙生成的思考上面,认为天地之先还有一个“道”存在。“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明,只是恍兮惚兮而已,却正是由于它的作用,才有了天、地;有了天地才有了人与万物。由于这样一种因缘关系,所以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更高于道的最高法则。

他这种阐述作为一种思路,一直延续下去,在荆楚文化中,后来的屈原,他的最大贡献也跟老子一样是问苍天,这样的发问最后成就了他的楚辞,使之可以跟诗经媲美。他对世界的一种观察,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包含有很多的道家思想。

老聃与庄子,将其顺应自然,开拓进取的理念,注入长江文化的内涵,使长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有别于黄河文化,而成为华夏文化中的又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化系统。

中国文化重心从

“龙”转向“凤”是历史必然

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从其源头开始,便有着相互交流与渗透。尽管如此,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的差异仍然很明显。

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庄子》里反复讲述的一个故事。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不以为然,给孔子讲了一个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一群鱼被困于陆地,便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里,甚至当灭顶之灾来临之际,能够将一丝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样一个境界是仁义关怀到了极致;把一线希望留给别人,太伟大了。这就是儒家精神,就是黄河精神。“相濡以沫”形象地体现了黄河文化的代表孔子、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关怀。

但是老子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比“仁义”关怀更好的存在方式,是“相忘于江湖”。在江湖中生存的鱼,不会想到用“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方式关怀其它个体。在一个顺应自然规律,生存状态良好的社会里,人们同样会忘掉“仁义”,因为任何人都生活得很好,无需别人的关心帮助。

这就是长江文化的理念。它认为应该追求自然,追求最适合生存的环境,就是法自然。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不是仁义关怀。凡是一个社会很需要人关怀,人与人之间非常强调要仁义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生存状态一定出现了问题,肯定是红色警报的状态;如果大家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生活得一天比一天好,在仁义方面的所谓教育比较淡漠,这个淡漠不是在不好的情况下忘掉,而是在生存状态非常好的情况下把它忘掉,这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所以一个是主张相濡以沫,一个是主张相忘江湖,这就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最大区别。“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的争论,成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核心话题。这场关乎两种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争论,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汉武帝一锤定音,选择了“相濡以沫”的儒术,使其成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因为汉武帝的时代,“相忘于江湖”行不通,所以他选择了“相濡以沫”,希望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关爱。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 “相濡以沫”行之有效。

在黄河文化居于重心和主导地位的两千年时间里,长江文化依然存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老子的思想一直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当然这里面也有抗争。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爱情,是一种发乎内心的真情,顺应自然的表达。然而在黄河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这种顺应自然的表达方式必然要遭受压抑。梁、祝悲剧的必然性,就在这里。所以吴越人编演的梁祝悲剧,可以看作是长江文化对黄河文化的一次谴责与抗争。

历史车轮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局面终于来临。新文化运动的涌现,“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重心,开始由黄河文化向长江文化转移。

“五四”新文化运动承载的是整个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是华夏民族文化观念的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是将整个民族文化从“相濡以沫”的观念转向“相忘于江湖”的观念。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将直接规范、制约中华民族以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火烧圆明园、1894年甲午战争,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向中国政府索赔近10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一次又一次提醒着华夏子孙,“相濡以沫”的观念已经过时。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揭示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法则,在人类社会里同样存在。严复译介的达尔文进化论,引起了轰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惊醒了在“相濡以沫”梦中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华夏子孙。只有“法自然”,在开拓中创新,才能真正改善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提高华夏民族的生存能力,实现“相忘于江湖”的理想生活。

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推动这次文化重心转移的先驱人物,绝大多数是长江文化圈内的知识精英,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继新文化运动之后,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而前仆后继的政治家,也大多数来自于长江文化圈中。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观念的转变已经落实到了政治制度、经济方式的转变。华夏民族终于在文化重心的转移中开始复兴。

中国文化重心转向长江文化,意味着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黄河文化将处于从属地位,但并不意味者黄河文化的消失。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际情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绵延两千多年,“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没。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我们欢呼这一次文化重心的转移,我们对此的认识和实践要从自发进入到自觉。

现场互动

读者:我感觉现在的中国文化居于正统地位的还是黄河文化,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周山:我不同意。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因在起决定作用,我们的内因是黄河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从1840年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国耻刺激到我们的国人,要求变,不能老是仁义关怀,一定要自强,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周易里面就有,外来的文化只是一个催化剂。

现在我们开始提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现在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和谐社会是要有前提的,所以中央又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不发展怎么和谐?

读者:现在为什么要提倡研究儒学,或者提倡要弘扬传统文化?

周山:讲传统文化只讲儒学是片面的,先秦时期就有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有。我们现在跟先人最容易接轨的思想恐怕不是孔学而是墨学,墨子主张尚贤、节用、兼爱,这些思想就是平民政治的一种理念。如果发生战争受害最大的是平民,所以上下都希望和平与和谐。儒家不能丢,只是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值得考虑。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556.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月的图标

上一篇:暗帽与书之旅人(暗与帽子与书之旅人人物)

下一篇:文化部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部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招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