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erjian2022-07-0265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黄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诞生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长期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同时,黄河文化也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扩散至中东、印度、欧洲、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丝绸、茶叶、瓷器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四大发明等)、文化艺术等也从这里走向世界,至今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黄河文明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为什么说是从黄河发源?

因为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考古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岗 原八方遗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黄河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因此说黄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黄河的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参考资料: 黄河-百度百科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中华民族的起源,同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诗人的笔下,源远流长的黄河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人类学家眼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且,这两个美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识。

黄河流域具有为数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记载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具有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中游、关中盆地一带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为发展原始农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种类繁多的野兽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猎取野兽,把战利品当作食物,用兽皮缝制衣裙,蔽体御寒,而质地深厚坚实的黄土则给人类提供了躲避野兽和挖洞穴居的条件。

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在距今100万~150万年前生存的“蓝田人”(陕西),是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荔人”(陕西),有大约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和“许家窑人”(山西)。在距今3~5万年的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生活过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可以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相传最早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称黄帝为自己的直系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氏族的子孙,因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人”。现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做是自己的根。

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炎帝号神农氏,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传说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可以断定炎帝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最后,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相传,夏、商、周的祖先也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诸夏”或“华夏”,也称“华”或“夏”。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族的发祥地,而古时候,人们又认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就把这里称为“中华”。华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的汉族人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而称自己为“炎黄世胄”,“华夏子孙”。后来,“中华”就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流域就被后代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则当之无愧地被称做“母亲河”。

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以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例,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条与其兴衰密切相连的河流。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文明的产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印度文明又称为恒河文明。在文明前进的过程中,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人类对河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敬畏以及和谐相处的愿景。

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约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从夏王朝建国(公元前21世纪)开始至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我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在黄河流域或黄河两岸。西安自西周、秦汉乃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长达千年。自东周起,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均在洛阳定都,洛阳被誉为“九朝古都”,历时900多年。开封,从战国时魏惠王迁都这里开始,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后期的京都均设于此,先后历时200多年。还有元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银川建都。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劳动人民在农田耕作中,不仅对耕作的工具和技术进行了不断的制作和改造,还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发展了漕运事业。例如,秦国郑国渠的修建,汉代白渠的修建等。黄河流域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立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世人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文学艺术,以孔子编定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小说等,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名家迭出,佳作累累。庄子、李斯、司马迁、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易安的词,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小说,各领风骚,千古流传。另外,书法绘画艺术,遍布黄河上下的雕塑艺术,也令人叹为观止。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大同云冈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石窟,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文化奇迹,在后人眼里,都疑为鬼斧神工,上天所留。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更如百花园中绚烂的花朵,竞相争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黄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黄河文化,就如同维系所有中华文明脉络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的参照坐标。

我们常常把中华文明称做黄色文明。天生一条黄河,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把中华民族这样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能使这条中华巨龙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奋而腾飞。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旗帜,正如上苍造物一般自然、和谐、必然。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曾使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在怒吼,中国人民在战斗。这就是黄河发出的战斗号令,黄河发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战斗号令。

说黄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旗帜,以下两个例子或许能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像陕北的小米粥一样浓稠的黄河水,望着泡沫飞卷的浪花和漩涡,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毛泽东深深地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1952年10月,毛泽东到北京后的第一次外出视察,就来到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愈演愈烈。199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书》写道:“……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他们在直面现实、痛陈恶果之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现昔日光彩;那么,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与此同时,一日本媒体放言:“黄河断流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衰落”。

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重要意义。黄河断流影响的决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河流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从1999年开始,国家采取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黄河不断流。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专门针对一条河流制定出台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2006年,黄河已经实现了连续7年不断流。

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从黄河起源的有何历史依据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有5000的发展史。但近年来,或者出于炒作、或者出于无知,或者是别有用心,某些人不切实际地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10000年前,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000年历史,最让人跌眼镜的是,某些人甚至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西方。

作为一名先秦史的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加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种种不实之词。为此,本人主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适当参考了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构筑了一篇中华文明起源的简明历史。不能说里面的东西没有一点错误和疏漏,但基本的框架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

在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讨论一下中国人的起源和文明的标准问题。

关于中国人的起源,现在可以基本肯定的是:以前我们熟知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都是已经灭绝了的人类,与我们现代人毫无关系。地球上所有的现代人都来源于1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晚期智人。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这些晚期智人大约在5万年前来到中国南方,大约在3万年又有一些原始人移居北方。

根据晚期智人的年代,我们可大约得知这些原始人的迁移路线:云南丽江人(距今约5万年)--广西柳江人(距今约4万多年)--四川资阳人(距今约3.9万年)--甘肃武山人(距今约3.8万年)--内蒙河套人(距今约3.5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万年),这与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结论类似。当然上述路线中还包括许多支线。为了避免罗嗦,不再详述。

大约1万年前,这些晚期智人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形成了北栗南稻的农耕模式。大约8000年前,一系列重要的远古文化出现,成为了中华文明赖以形成的源头。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分别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的贾湖文化、大地湾文化、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兴隆洼文化。其中河南的贾湖文化和甘肃的大地湾文化的影响范围最为广阔。至于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等对我国史前文化的进程影响微不足道,特此说明。

大地湾文化不久发展为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的挤压下,早熟的贾湖文化向东、北、南三个方向迁徙,不久这三个方向上分别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他们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但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我国远古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仰韶文化。

大约5000年前左右,这些文化先后来到文明的门槛上,其中重要的成就有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牛河梁女神庙及其祭坛、凌家滩和良渚遗址中精美的玉器等。不久以仰韶文化为核心,中原大地发展出了龙山文化,我国先民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文化和文明不同,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明的产生一般要求具备三个条件: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以及金属工具的使用,而最明显的标志是国家政权的建立。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距今8000年-9000年贾湖出土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这些符号随着贾湖文化的迁徙几经周折,再加上其他再加上其他文字(如双墩陶文)的影响,最后演变成了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城市位于湖南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年多年前,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受其影响,不久中原地区也开始零星地出现城市,到了龙山时代,中原地区已是城池林立,只是和其他文明古国比较,城市规模偏小,本人的理解是我国当时的城市主要是为保卫特权阶层而设,并非全体居民所有。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某些当时的城池内部有规模宏大的宫殿,但城外却有许多原始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筑。

我国古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源自我国中西部的彩陶文化圈,其特点是强权政治、政教合一,世俗化色彩比较浓厚,为日后中国几千年王者独尊的专制独裁统治尊定了基础。至于我国东部的鼎兴文化圈和筒形文化圈,它们给中华文明贡献的是成套的礼器和系统的祭祀仪式。其中最突出的是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精美的玉器,以及一些高高的祭坛。

我国金属工具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铜器多见于我国西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中,多为小件青铜器,距今约4500年-5000年,而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曾见炼铜用的坩埚,龙山时代已是铜石并用阶段,多见铜渣,完整的金属器具很少。

上述文明要素经过发展融合,到4500年前左右,中华文明开始出现,经过阪泉之战和豚鹿之战,文字算术历法等相继被发明出来,国家雏形已隐约可现,而陶寺遗址的出土则为这些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时间和地点与传说中“尧都平阳”接近,距今大约在4600年前-4100年前之间,陶寺遗址不仅有“王墓”、陶礼器、铜器、朱书文字,而且有城垣、宫殿、祭祀区、仓储区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从聚落形态角度看,高规格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应当是“王都”级聚落所具备的标志性建筑要素。显然,陶寺已具备了早期文明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要素。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的石家河遗址和陶寺遗址类似,年代也相当,基本上进入了文明时代。

距今4000年前左右,龙山时代那些繁盛的考古文化不约而同地消亡了或进入了低谷。 除了北方燕山和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北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和蜀中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文化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进程外,整个呈现二里头遗址一枝独秀的局面。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至直达江南一带。一个大一统的古代国家出现了,许多人把这个国家与夏朝联系了起来。其中心遗址是河南二里头,

据最近的调查与钻探结果,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还要更大。经40多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宫城城垣,发掘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数座,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1处,与制陶、制骨有关的遗迹若干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若干处,以及大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其中包含出土成组青铜礼器、玉器和漆器的墓葬。此外还发现并发掘了大量各类重要遗迹,出土大量各种质料的器物,某些器物上还带有零星的文字。

到了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很成熟了,这时殷商文化取代了二里头文化,中原一带发现了多座商王都城,城市规模已远远超过二里头文化,青铜技术已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此外成熟的甲骨文字和灿烂的方国文明(如三星堆文化)也象征着这个文明达到的高度。

总之,比起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甚至是古希腊,中华文明的出现确实要迟一些,但从考古发现上来说,中华文明至少出现在4500年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并不完全是虚言。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炎黄传说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近50余年来,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许多具体情境日益变得清晰。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精致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经产生。

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最迟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76.html 转载需授权!

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

上一篇:泰坦之旅不朽毒液囊(泰坦之旅毒气弹)

下一篇:永靖县黄河文化博物馆(永靖县黄河文化博物馆简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