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年画(黄河文化儿童画)

erjian2022-07-02103

本文目录一览:

过年贴年画的来历.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

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武强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 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佛山年画 以门画为主,线条刚劲,粗放,用色多为大红、橘红、黄、绿、富于南方风情。

四大年画产地中国有四大年画,请问各出自什么地方

四大年画分别产自四川、苏州、天津、潍坊。

拓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1.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杨家埠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木版年画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汉族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文化有哪些

概述

文化特征

历史沿革

文化传承

国际影响

传统文化纵览1、简介

2、诸子百家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学

5、传统节日

6、中华诗词

7、中国戏剧

8、中国建筑

9、汉字汉语

10、传统中医

11、宗教哲学

12、民间工艺

13、中华武术

14、地域文化

15、民风民俗

16、衣冠服饰

17、四大雅戏

18、动物植物

19、古玩器物

20、饮食厨艺

21、传说神话

22、神妖鬼怪

23、传统音乐

24、中国对联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年画的始祖是谁?

宋代,在山西绛州,也就是后来绛县一带有位名叫杨威的画工,他的木版画《村田乐》曾闻名京城汴梁。后来,金朝把汴梁的画工迁到平阳,使山西晋南成为继汴京之后北方重要的年画制作中心。

明清时,山西晋南木版年画发展至鼎盛,它以传说历史人物与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形成了粗犷豪放与凝炼流畅的艺术特色,在年画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山西晋南年画产地,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历史色彩,跻身于古代年画最著名产地之列。自宋代开始,山西绛州、临汾以及西南的平水、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木版年画的刻印已成区域性规模,共同构成了著名的山西晋南年画产区。

后来在甘肃黑城镇古塔内发现的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和《义勇武安王位》两幅木版年画,画面上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字样,其雕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丰满华丽,反映了山西木版年画极为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

晋南木版年画由于受到黄河文化、晋南民俗风情以及戏曲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把黄河文化的粗犷豪放、地方戏曲的精练刚健以及历史壁画流畅舒雅,都集中和形成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与设色技巧上。

制作年画时,首先在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段,以双钩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再经雕刻,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健相统一、人物造型和表现方法相统一,形成了别具韵味的形象。

晋南年画在造型上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典型化的动态,再经过雕刻工艺的制约,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干练、典雅和幽默的韵味。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合理化。

晋南年画在构图上大都追求饱满、完整、简约概括、丰富匀称,从而使画面和谐统一。并常以全景式、半景式、连环式的方法,随心所欲地表现对象。

晋南年画作为年画的始祖,自宋、金至元明清极为兴盛,且流传久远,比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

南朱仙镇、和苏州桃花坞等都早上百年。其主要的代表有绛州年画和平阳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的生产有其深厚的历史、社会根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的绛帖,是宋代三大法帖之一,法帖是把墨笔摹刻到石壁或木板上,供习学者临摹,刻帖也由此影响和带动了木版年画。

求“有关黄河的民风民俗”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乡村找“年味”

今年春节,在杂志社工作的李谦打算到乡村过。“我们准备先徒步走黄河,沿线采风,然后到陕北去过大年。我觉得只有到那些地方,才算过了个真正的年。”去年在河南农村度过的那个春节让李谦至今记忆犹新。今年腊月三十,李谦一行四人坐上了开往河南的火车。“我们去了有着浓郁过年气息的位于黄河故道的浚县,那边的年跟城里实在不一样。”

一下火车我们就对黄河岸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地兴趣,河南浚县的泥雕特产泥咕咕、泥泥猴、皮皮虎和木版年画只有在春节庙会期间才可以买到。我们个个像饿疯了的饕餮,一会儿就收获了满满两大箱的传乘了上千年的手工艺品。

“在乡村过年,乡亲们都很朴实,而且保留了过年最传统的习俗,比如舞狮子、耍龙灯、守岁、拜土地神、到大胚山拜观音、到浮丘山拜娘娘等。”感觉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黄河 民风民俗。

“览百川之宏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黄河赋》中的这两句气势磅礴的辞章所描绘的是一个叫积石山的地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东海”。积石山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积石山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度地带,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天然的地质民俗博物馆。黄河第二次流入甘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行程。

在巍巍积石山下,滔滔黄河之滨,坐落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光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其中的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象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守护着母亲河。本期节目,我们就带领大家到积石山下,探访这两个充满故事的民族。

说起保安族和东乡族,很多人都会感觉到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尤其是保安族,它的人口不到两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和甘河滩村,俗称“保安三庄”。录音(说起保安族的历史,它是跟元代的军事活动息息相关的。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一路东征,攻下青海湟南、甘肃临洮这一带的时候,打吐蕃第一次没有成功,就在湟南等地驻防。元朝的大局稳定以后,这些人的身份就从军户转为民户,就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像土族、藏族、蒙古族互通共荣,相互联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介绍说,元世祖后期,那些在青海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成为保安族的先民。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到了大河家的呢?保安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出于对信仰的忠诚,保安族的先民在头人的带领下,历尽千难万险,经过三次迁徙,才到了今天的保安三庄,定居了下来。录音(因为保安族它虽然聚居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湟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信仰的就是伊斯兰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时常处在压抑当中,最终造成了保安族的举族迁徙。保安族迁徙的时间是同治元年,从青海的湟南州开始迁徙,翻过多曼山,到青海的循化,撒拉族的地方,然后在那里也居住了三年多。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循化大旱、颗粒无收,迫于生计,他们继续东迁,穿过积石山,到了现在的大河家这一块。)

保安族的先民是元代负责打制兵器的匠人,他们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尤其擅长打制腰刀。现在,保安腰刀主要作为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比较著名的有“折花刀”“波日季”“什样锦” “一把手”等等。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保安族的历史变迁,体现着保安族的智慧、价值观和审美观。保安族匠人马自正,祖上世代做刀,他拿着一把“什样锦”,向记者介绍了小小的一把刀所展现的保安族文化内涵:录音(这个是一把什样锦刀,这上面刻的是黄河流水,体现我们保安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民族。每个保安腰刀都能代表我们保安族迁移的历史……压混)

黄河的水纹、迁徙的脚步、身份的体现、美好的向往,统统被保安人刻画在腰刀上。保安腰刀从式样设计、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工序多达80多道。如今的保安腰刀已经发展成为八个大类、20多个品种,而且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扬。马自正的儿子马文,今年18岁,如今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刀了,他用一句保安话表达了他的愿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保安腰刀的未来。录音(保安话:让我们保安腰刀走向世界。)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都受伊斯兰教影响,但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或有病人的房子等。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录音(在生活细节当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说给客人或者家里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反手倒,到河边或水渠边打水不能顺水打,不能坐在门槛上,还有不能一进门就进女主人的房间,也不能未经主人允许进入人家的厨房。)

东乡族与保安族一样,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族源也都是以元朝时期的色目人为主,再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的;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是东乡族的人口要比保安族多得多,而且分布广泛。东乡族在全国有60万人,居住在积石山县的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东乡族生活在甘肃东乡县。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据东乡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马忠华介绍说:录音(“撒尔塔”原意为商贾。十二、十三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为色目人。此时的撒尔塔人已初步形成一个民族。据《蒙古秘史》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入军队或被签发东迁,屯戍临夏东乡地区。他们善于经商,被称为“斡脱商人”,足迹遍于中亚、西亚、中国西北各地,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东乡族的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殖恳劳作,奇迹般的生息下来,发展壮大,表现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务实的民族性格。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都非常漂亮,各具特色。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县民族博物馆主任张玉才:录音(东乡族有自己的服饰,少女的比较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水红、大红、绿色、黄色见多。男孩子穿天蓝裤子,白色的也有。东乡花儿唱的:“白汉褡,青夹夹”,就是白衬衣,套个黑坎肩,带个号帽,这是小伙子穿的。中年人穿得比较素,青的、灰的。老年人就更庄重一些,穿些长袍,色彩比较暗一些。)

风俗方面,东乡族食用的牛羊鸡鸭等必须由阿訇屠宰,饮水特别讲究洁净。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东乡县外宣办主任马莹莹,也是一位东乡族,介绍了当地的一些习惯和风俗:录音(东乡人首先就是孝道,我们县上高龄老人特别多,这是我们东乡族的传统美德。再一个就是东乡人的干净,讲究卫生。到东乡人的村落里,院子都扫得光溜溜的,到了东乡人家里,首先把你请到他们的炕上,然后就给你倒茶,上新鲜的油香,端羊肉、炒菜。给你吃鸡尖,就说明你是最尊贵的客人。然后他们就一直站在炕边,非常尊敬的姿势,叫侍客,他们是绝对不吃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东乡也逐渐开放、发展起来。东乡族姑娘马兰花说:录音(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东乡人渴望的一件事实现了,那就是东乡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水了,这对东乡人来说是一件喜事。再有就是东乡的路修好了,每个村都通了路,道路硬化也做得很好。人家来说,像以前东乡族女孩上学的比较少,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但是近几年,一个是县上工作做得好,再就是义务教育这个政策好,你到农村里再也看不到女孩子在家做家务活了,都去上学了。)

一支山花,点染出多少春色。一曲山歌,流露出多少风情。“花儿”,是生活在大夏河边的回、汉、撒拉、东乡和保安等兄弟民族,用深情共同浇灌的心灵之花、希望之花、青春之花。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写照,也是人们对自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表达。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97.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年画

上一篇:黄河文化篆刻展览(黄河篆刻大师作品欣赏)

下一篇: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团(河南黄河文化基金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