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陶瓷(河北陶瓷文化)

erjian2022-07-0373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新时器时代黄河流域主要文化类型陶器有哪些

我国早在8000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这一发明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四千年前)的启始,成为贯穿这个时代始终的重要标志。陶器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性和优点在当时被广泛运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先民们的生活方式,更记载了新石器时代的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国家起源以及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状况,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原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我国早期的陶器,以新石器时代的最为著称。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烧制了大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陶器。掀开了中国陶瓷文化史史上灿烂辉煌的篇章。

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陶器是将具有可塑性的粘土,经水湿润后,成型,干燥,在700-1000摄氏度的低温中烧造而成的坚固的制品,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关于陶器的起源有诸多的神话传说,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淡忘了制陶的始祖,也或许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灵身上,便产生了“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宁封子为黄帝陶正”,“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表达了其对远古历史的追忆与附会。

当然,陶器不可能是神对人类的恩赐,它必定是远古先民们在与自然作生存博斗中,经验、劳动与智慧凝合而产生的结晶。究其起源,与多方面因素是离不开的:对黏土的认识,火的利用,贮存的需要,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需要与追求的不同,标准与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使陶器成为这个时代纵向断代和横向区分地区类型的标尺。从考古中证实,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分布主要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五个大区域。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鼎盛的地区之一,它优良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当时的定居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陶器的繁荣,因此具有系统的陶器发展序列和密集的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裴李岗为代表,距今为8000年,有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白石村文化等类型。裴李岗文化陶器大多为红陶,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两类,素面磨光,有些辅以篦纹、划纹和乳钉纹;全部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型有弯月双耳圜底球形壶、筒形罐、碗、圜底钵、三足钵、高足碗形鼎等。裴李岗遗址发现横穴式陶窑,这是我国最早的陶窑。

其中期文化为彩陶的繁荣时期,主要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921年,仰韶文化因其最早的发现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据用碳——14测定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75——前2550年前后。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著称,造型多样,器物手制成型,即用泥条盘筑法,实用美观;纹饰多以黑地绘红彩,其精美的纹饰,鲜艳醒目;陶窑分有模穴窑与竖穴窑两种。仰韶文化的代表性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低沟类型。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于1959年首次发现,得名于其发现地——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大汶口文化以红褐色陶为主,灰、黑陶不多;纹饰有划纹、堆纹、锥刺纹、戳印纹、花瓣纹、涡纹、星纹;均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代表性器物有釜形鼎、钵形鼎、觚形杯、圆孔的圈足豆等。这种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

晚期文化有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村而得名。分布区域为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东北部,用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2575——前1730年左右。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最为世人称道的是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舞蹈纹盆;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宁夏境内,据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1890年——前1620年,陶器采用手制,彩绘以黑色为主,陶说较发达;中游的中原龙山文化,下游的龙山文化,以下游的龙山文化最为卓越。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举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年——前1810年左右。龙山文化多为泥砂质灰黑陶和细泥磨光黑陶,大都素面无纹,朴素雅致,或饰以弦纹、镂孔和划纹,器型有深腹平底罐,曲腹盆形鼎、三足盘、蛋壳高柄杯等,尤以蛋壳高柄杯为极点,质地纤薄,雕镂精细,体现了当时工艺成就之精湛。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是怎样的?

黄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成为从新石器时期至文明时期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主要以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最为代表。

仰韶文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不少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

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据考古资料表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是如何分属各种地域文化陶器的?

考古资料表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属各种地域文化的陶器情况如下:裴李岗文化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类;磁山文化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继承它们的是仰韶文化时期(前4500~前2500)的陶器。

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约前2500~前1800),制陶业以灰陶为主,红陶占据一定比例,黑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与陶窑结构的改进和烧窑技术的提高有关。

分布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约前3200~前1700)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较为发达。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齐家文化(约前1900~前1600),陶器似乎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并举。分布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大汶口文化(约前4000~前2200)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时,灰陶、黑陶比例显著上升,并出现了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虽然不多,但颇有特色。这特色就是许多陶器都挂着一层陶衣。有了陶衣,陶色就更加丰富了。例如,许多黑陶的胎色显红或灰,它们实际上是黑皮陶。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约前2000~前1500),它的最大特点是以黑陶为主,其他灰陶、红陶都不多,而且黑陶又分细泥、泥质、夹砂三类,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各地区的陶器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属各种地域文化的陶器情况如下:裴李岗文化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类;磁山文化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继承它们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这时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窑址大都集中分布在村落附近,表明制陶业仍属氏族集体所有。生产泥质、夹砂两种红陶为主,灰陶还是比较少,黑陶更是罕见。白陶则只是在仰韶文化晚期的个别遗址中发现过。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制陶业以灰陶为主,红陶占据一定比例,黑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与陶窑结构的改进和烧窑技术的提高有关。

舞蹈纹彩陶盆体现的黄河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

黄河出土文物代表有哪些?

黄河文物

1.山顶洞人骨针

原始缝缀工具。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刮磨得很光滑。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编织工具。山顶洞人的骨针的发现在染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表明五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

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切割兽骨

2.精细地刮削

3.磨制以及挖穿针眼

本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

人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针身最粗处直径3.3毫米,针身圆滑而略弯,针尖圆而锐利,针的尾端直径3.1毫米处有微小的针眼。制作这样的骨针,必须经过切割兽骨、精细地刮削、磨制以及挖穿针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较高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这枚骨针,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缝纫工具了。

2.裴李岗文化的石墨盘和石墨棒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黄河文物

3.裴李岗文化石廉

4.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老官台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最初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该文化存续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制作法,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陶器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由于该遗址内涵贫乏,而后来发掘的同类遗存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模更大

5.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陶瓷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远古时期人类艺术家制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艺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然而,它却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容器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豫东地区也有零星发现。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201.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陶瓷

上一篇:黄河文化美图片大全(黄河文化图画)

下一篇:天神小学之旅(天神小学之旅2p技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