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讲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黄河流域是世界彩陶文化的故乡之一)

erjian2022-08-0459

本文目录一览:

分析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彩陶文化的主要类型和艺术特点?

面貌和拉萨曲贡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与卡若文化相比,除陶器的刻划纹、绳纹、附加堆纹及器底均为平底器外,在其它方面差别较大”。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林芝文化类型”的主要遗物(石器及陶器)与卡若、曲贡两遗址的同类出土物作一个概略的比较,其情形如下:

从表一(略)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芝文化类型”中的石器、陶器及其特征既不完全与曲贡遗存相同,也不完全同于卡若遗存,多数因素在后两者中都存在,但后两者的许多因素在“林芝文化类型”中却又不曾发现,如彩陶、装饰品、细石器等,加之林芝地区的材料多属采集品而非科学发掘出土,所以现有的资料还难以概括其文化面貌的全部特征,我们倾向于将林芝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划分为有别于曲贡、卡若遗存的另一文化类型,主要基于下面几点认识:A,该类遗存的诸多特征与卡若、曲贡两大文化类型有一定区别,目前无法将其划归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化类型;B.该类遗存的主要分布范围是海拔2900~700米之间雅鲁藏布江下游森林山地,其自然环境与卡若、曲贡两类遗存的分布环境有较大差别;C.该类遗存绝不见细石器,打制石器亦不多,这可能标明其经济结构或形态与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并存在细石器的卡若、曲贡两类型不同;D.包括林芝在内藏东南地区历史上主要是珞巴、门巴等少数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区。

4.藏西北文化类型

该文化类型以分布于藏北、藏西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细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高度均在4000米以上,最高者达5200米,多数地点的高度在4500以上。该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不见农业生产工具及陶器等生活用品,亦极少见大型的打制石器等工具;石制品为地表采集品,分布区的地貌多为河湖阶地、古湖盆宽谷、山麓缓坡地带等;细石器工艺技术较卡若、曲贡等遗址的出土物相对原始。西藏的细石器分布较广,延续时间亦较长,从总体上看,藏西北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细石器不仅年代可能偏早,而且是西藏细石器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该类型与卡若、曲贡及“林芝文化类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不见农耕经济文化的因素,应是代表一种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地域性质的经济文化类型。当然,目前我们提出的“藏西北文化类型”还只是一种很粗略的划分,随着西藏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与扩展,也许在该类遗存中还可以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综上所述,可见在西藏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中,文化面貌最清楚、特征最明显的是卡若和曲贡两大文化系统,可以将其视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大主要类型。

卡若类型是西藏东部极有地域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曲贡类型虽有明显区别,但二者的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主要之点表现在打制石器的诸特征上:首先是打制石器在数量上占石质工具的绝大多数;其次是石器技术和类型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即以带砾石皮的各类石片工具和盘状器、球形敲砸器、斧形砍斫器及一次成形不经二步加工的石片技术为标志;再次是这类打制石器继承了西藏地区旧石器时代以来打制石器工艺传统,如直刃发达、修理技术中的错向(相邻及相对两边)加工等。这些都说明卡若和曲贡两类型皆为“土著”特征明显的高原原始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是怎样的?

黄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成为从新石器时期至文明时期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主要以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最为代表。

仰韶文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不少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

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据考古资料表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是如何分属各种地域文化陶器的?

考古资料表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属各种地域文化的陶器情况如下:裴李岗文化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类;磁山文化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继承它们的是仰韶文化时期(前4500~前2500)的陶器。

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约前2500~前1800),制陶业以灰陶为主,红陶占据一定比例,黑陶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与陶窑结构的改进和烧窑技术的提高有关。

分布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约前3200~前1700)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较为发达。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齐家文化(约前1900~前1600),陶器似乎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并举。分布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大汶口文化(约前4000~前2200)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时,灰陶、黑陶比例显著上升,并出现了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虽然不多,但颇有特色。这特色就是许多陶器都挂着一层陶衣。有了陶衣,陶色就更加丰富了。例如,许多黑陶的胎色显红或灰,它们实际上是黑皮陶。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约前2000~前1500),它的最大特点是以黑陶为主,其他灰陶、红陶都不多,而且黑陶又分细泥、泥质、夹砂三类,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

黄河中上游彩陶工艺的类型及艺术特点怎样?

黄河上游: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 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 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 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黄河中上游: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我国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分类

仰韶文化:

文化类型:中心地带(关中、晋南、豫西)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

冀南、豫北、豫中地区分为后岗、大司空村、秦王寨等三个类型。

龙山文化:

文化类型: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

马家窑文化:

文化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黄河流域彩陶有哪些文化类型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老官台文化彩陶,最先发现是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后来临潼白家,渭南北刘和甘肃大地湾等许多遗址都有出土。它主要是一种在红色陶器口沿上绘以紫红色宽带纹的彩陶,像在陶器口上镶嵌着一个红箍,有色泽强烈的装饰美的效果。同时,还在红色三足钵的三个足上也涂满了红彩,像三个红色支柱支撑着陶钵。凡是涂红彩的地方,都是陶器的光面,因为陶器外表拍印满了交错绳纹。

此外,在少数红色圜底钵的内表面还用红彩画有三个或四个对称布置的圆点、圆圈、短直线、波浪线等以及不同符号形的简单花纹,这些就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彩陶。在同时期的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几乎都没有发现过。因此,老官台文化的彩陶就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萌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彩陶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4869.html 转载需授权!

创意讲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上一篇:美术月球之旅(美术月球之旅课件)

下一篇:黄河文化书法作品欣赏大全(黄河古诗书法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