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文字的产生(孕育黄河文化的是)

erjian2022-08-1564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文化起源

让我们在灿若群星的中华文明初始群体中寻找一颗明亮的星;

让我们凝视黄河、由西向东;

让我们沿着时空的顺序由辽远而切近地细数黄河文明的浪花;

黄河太古老、太神奇了。当我们这块圣土上,还没有人,甚至还没有猿型的先祖,这条河就已经存在,就已经在奔腾咆哮了。中国的神话说它与长江、珠江一样是伟大的盘古的血脉幻化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入甘肃,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

黄河分为三段,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为中游;孟律以下为下游。

黄河之源,有三条小河北支叫扎西、西支名曰古宗列曲,西南支便是黄河的正源卡日曲。三曲汇为一道东流入星宿海。这条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活泼得如同嬉戏的儿童,整天整夜唱着快乐的歌;黄河的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中游,河口至孟律,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或者宛如千万条被硕大无明的推土机阵列拱动的土方,同时要推入大河筑起无数的堤坝。仿佛不是河水冲刷了黄土,而是黄土在亿万年里要天天掩埋河水。固执而又无羁的大河冲破一道道泥的堤、土的坝,一路扬波夹带着它俘虏的泥沙,自山西壶口飞流而下,震荡着天鼓,卷扬起罡风,隆隆复隆隆,昼夜不舍。直过孟律,地势平坦,华北平原展开胸怀抚揽着狂怒的河水。河水渐渐缓速,仿佛在作搏斗后的歇息。泥沙从怀中释落沉入河底,年年堆积,月月沉淤。于是两岸筑大堤,积年而增高,河底高于地面,黄河之水遂成地上之河,直如由天而来,奔向大海。

黄河自古多洪泛。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无法计量的黄土涌入大河。而黄河输入量的多寡又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密切的关联。黄河几乎周期性地泛滥,一面夹带着泥沙,一面又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正是在这片黄色的原野,我们的先民创造了旱作农业文化,辉煌灿烂。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这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与黄土,这水与土的关系是自然界的地球化学过程,难言功过。这方水土培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进程。黄河的流变给了我们民族深邃而又辽远的启示和力量,成为我们精神的象征。黄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洪泛的周期性,输沙量的高峰与低谷的周期性,黄河历史上几次陡然的清澈之谜,以及治理黄河自古至今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长久地沉思。而黄河那奔流不息的江流给予我们民族胝励却是我们该永久张扬的奋斗不息的精神之旗。

黄河,是我们的财富。

黄河,是我们的象征。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沿着黄河走

在文明初始期的华夏大地上,有星罗棋布般的各具地域特色的多个文化中心。多中心不平衡的发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那时的文化中心,大致可分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长城沿线文化,西北文化,东北文化等五部分。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与东西文化过渡带的交汇区,正好如同一个大大的十字,形成了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带,这便是今日之西安——洛阳——开封一带的史前文化区,也就是黄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世界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古老的两河,培育灌溉农业,也让文学与数学之树开始发芽生长。轮子的发明,将交流和贸易成为现实,楔形文字的出现让巴比伦人成为真正的文明人。于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

但是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单一的灌溉农业基础上,一旦灌溉条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随之衰败,于是,古老的巴比伦文明就掩埋在亘古的沙尘之中。

我们的古代文化则不然,那时候东亚季风吹拂着华夏大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虽然不如两河流城那样便于利用,却为我们的先民创造下多种生态因子,为先民发明创造更高更复杂的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铺下了客观基础。黄河与长江都发源自崇山峻岭,而不是两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从山岩喷泄而出的江流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才能利用,而广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发展不致因为某个中心的衰落而全体消亡,因此,中华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断和持续发展就是客观的必然。

我们的黄河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不断演出“龙摆尾”的活剧。频繁的改道、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造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 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黄河的古代文化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流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从陕西的关中、山西的晋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远达甘肃交界,河套、冀北,豫东和鄂西北一带。早期的代表就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面对姜寨村落遗址,会让你生出无限的遐想。一个古代先民群居的场所,把远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关中、陇东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黄河上游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洞文化、齐家文化则是仰韶文化的后期,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甚至有人判断,齐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属奴隶社会。

黄河下游海岱地区文化则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有人说依旧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则说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响,因为陶器和玉器的制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说,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独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个。

无论学者怎样指点古代的文化遗存,那些无声的文物都在为我们说明,在古代,那浩浩荡荡的黄河全流域的岸边、阶地活跃着我们先祖的身影,根据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考古学文化推定,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可以看作是华夏诸族的文化遗存,而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则是属于东夷诸族的遗存。

华夏诸族中最强有力的两个氏族便是黄帝与炎帝,而东夷诸族太、少、蚩尤是强大的中坚。

炎帝发祥于陕西岐山之东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水东下进入河南与东南部而达于山东,黄帝长于姬水之滨,由陕西北部率部达于河北涿鹿一带。

东夷诸族处于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山东、豫东、豫南、皖中地区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进入山东的炎帝与蚩尤部族发生战争,战败的炎帝求助于黄帝,黄炎两个部族结合起来,在涿鹿摆开了战场,同蚩尤厮杀。当时蚩尤部族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冶铜技术,其文化当在黄炎部族之前,这一场古史传说时期的“涿鹿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黄炎部落终于杀死了蚩尤,其部族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南撤成为今日的南方诸族,另一部分则渡海而去。

其实,这场战争是中华文明初始期的各地域、各支系文化的一及大冲撞、大融合,在古代没有信息传播媒介的情况下,迁徙争战,都是文化交融的手段。正是这场战争,使得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两种文化合而为一,甚至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进中原文化之中,使这汇多种文化精华而成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难说比中原龙山文化水平更高的山东龙山文化的冶铜术,乃至早期的符号文字不对中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原文化最终成为夏商青铜文化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由于他融多种文化先进因素于一炉。因此,黄帝、炎帝、蚩尤都应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给予永恒的崇敬。

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夏后氏崛起,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一次巨大的灾难,让我们的民族在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一场仿佛由天而降的洪灾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永不湮灭的传说,借助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后一位经原始社会推举而出的部落联盟领袖禹,开始向建立第一个中国奴隶制社会夏王朝的历史进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较其他氏族先进的生产力都使禹成为事实上的各族首领。对那些阻碍夏族发展的势力如三苗,共工、禹都举兵征伐。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脚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阶级文明社会取代原始文明社会的钥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开中华文明崭新的一页。

那一年,据说在公元前21世纪,据今4000多年,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就发生在河南。

走进安阳

安阳在河南之北,位于晋、冀、鲁、豫交会处,是中国七朝古都,中华第一都。

中国的原始文明社会,是由许多血缘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组成类似议事会的组织,民主推选出一位共同的领袖。他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提议,再民主推选新的领袖,这便是史籍颇为称道的“禅让制”。尧、舜、禹,都是被这样推选出的贤主。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夏族部落耒耜的普通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原始天文历法《夏小正》的制定和实行,都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理所当然地发展起来,呼唤着新的社会制度。而冶铜业的初步形成,更为新的文明社会的到来铺下了物质的地基。

铜器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史上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之一,有了铜器,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文明的殿堂。中国夏商青铜文化就是早期文明的代表,这些锈蚀斑驳的铜器,穿越4000多年的风云向后人展示远古的荣光。

大禹(即“伟大的禹”)是历史转折期的关键人物,他起初并没有把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沿袭旧制,拟将身后首领的座席禅让给东夷集团的伯益,但是,时迁事移,旧的禅让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况,他死后诸部族的上层集团纷纷“去益而朝启”,拥戴启为领袖,于是启便取代伯益,自立为王,正式建立了夏王朝。

自启至夏最后一个君王桀,共传13世,16王,大约存在了500年左右(有学者以禹为夏朝首位君王,若此则夏为14世、17王)。

启之为王也并不和平顺利,先是伯益率东夷部队攻启,被夏启击。接着又与有扈氏争战,大败有扈氏于“甘”。夏启站稳了脚跟,便在钧台(今河南阳翟)大会诸候,才获得了“诸候”正式的承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脱胎于同旧势力的争战。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出世,便证明了这个历史的法则。

夏的都城在哪里,传说纷纭:有说在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境内,又说夏的第14位帝王,十代孙帝廑时,又迁都西河。

夏朝之初,国家尚属雏型,有过几十年的动乱,夏启平弭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使文明的演进术未曾逆转。

夏设“百官”,有牧正、庖正等官职,又打破了血缘关系,将全国划为九州,进行管理,颁布法律,建立军队,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发掘证实夏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夏至桀,荒淫无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残暴的君王。在黄河下游崛起的商族在汤的率领下,推翻了夏的统治,把古代社会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商族是黄河下游古老的部落,以鸟为图腾,始祖为契,曾是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他的后人汤成为商族壮大兴盛的领袖。

商汤率战车70乘,步率5000,西进伐桀。大败夏军于鸣条,占领了夏都,在亳地“践天子位”。亳,在今河南内黄县境内,位于安阳东南一隅,商朝中宗太戊时,正式建都于此。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621年。三代商王,在此经营86年。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安阳西北小屯村。这次迁都,将商王朝划分为前后(商、殷)两个时期,迁殷之后,商王朝的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新的面貌。

安阳真是个奇妙的地方,考古发掘出的文化遗存,让我们构想出昔日此地的辉煌。

安阳市北部的后岗,发掘出层次分明的三层文化遗址,最下层的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中层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黑陶文化,上层则是距今三千年的小屯白陶文化,将历来争论不休的这三个文化孰先孰后的难题化解开来。而1928年对安阳小屯殷文化遗地的发掘,更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那些青铜器、玉器、牙雕骨器和贝币,向人们展示了三千年前一座繁华的古城,她的文明程度在当时应为世界之冠。甲骨文的发现,更让这繁华成为有文字史可证的往昔的真实。于是一幕幕历史的活剧在安阳这片沃土上渐次向我们展开。我们可以想象盘庚迁都的坚毅;武丁三年不语,一鸣惊人,促成商朝中兴的伟业;武丁之子祖庚为祭祀母亲而铸就的“司母戊大方鼎”,那乌亮的光泽永久地闪现着古代先民智慧与技巧的灵气;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千军征万里,驰骋沙场,开拓疆土。那郁郁葱葱的麦田里好像依旧回荡着她的马蹄声。当年那些用龟甲占卜的贞人,不会想到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自豪;那些曾在这里发号施令的十二代商王或许曾朦胧地意识到他们的名字会影响到后世,所以都在此修建了当时颇为庞大的陵墓。但真正永久地活在后人口里、手中的是“商人”的称号。由于商殷交换业颇为发达,甚至可能已经有了最早的金属贝币用于流通,所以,周灭商后保留了殷人的交换业特长,凡专门从事交换业的人就称之为“商人”有学者认为“商人”、“商品”、“商店”等概念,就是从殷商遗民从事交换业而来,流传至今。

殷商的历法也颇发达,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的历法就起于商殷,还有编制整齐的多声部乐队,演奏优美的音乐,可惜,我们已经无法聆听到了。不过,在河南舞阳的贾湖地区,出土了早于殷商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距今8500-7600年,其年代早于仰韶文化)其中一支有7个孔和一个调音孔,用现代手段测量结果,该笛竞能吹奏以C为宫(即1C调)的七声古音阶(1234567i)或以G为宫(1G调)的七声新音阶(1234567i),用它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音质音色都颇为动听,由此可以想象,殷时的乐器能奏出怎样美妙的乐曲。

舞阳贾湖地区真是我们的宝地,它还捧出了契刻文字,正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将中国文明史上推至距今7000至8000年,真是功德无量。

殷商传至纣,又在沫邑(今河南洪县)建陪都,朝朝歌舞、夜夜恣意,于是沫邑又更名为朝歌。于今,酒池肉林之遗址,杀害忠良比干的摘心台旧迹及纣王自焚的鹿台旧地犹在阳光下细数他的罪恶。

周灭商,殷都夷为平地,加上洪水湮没,300年王城荡然无存。

往昔的楼阁殿阙坍圯散落,笙歌艳舞化为云烟,文物起于地下,兴盛埋进废墟。安阳小屯村称之为“殷墟”倒也名符其实。

春秋战国时,安阳几经变迁,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大将王翦重修安阳城墙,今日的安阳正始于那时,距今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此后,项羽曾在此大败秦将章邯订立城上之盟;曹魏建都邺城,即今距安阳北去45里的邺镇。著名的西门豹曾为此地之令,而曹操父子(曹丕、曹植)在此地又成为文坛主将,经营起史称“建安文学”的文学集团让邺城——安阳,又以独有的文学之光闪耀在中国历史上。魏晋之后,安阳地区、邺城先后是五朝都城,以后地位渐渐衰败。七朝旧都仿佛在历史上睡去了。直至宋朝,安阳又再度辉煌,不过,是以著名的洹河流域瓷窑的发展为标志。宋瓷那柔润晶莹的光泽,穿透近千年的风尘,幽幽发亮,成为今天的至宝。

安阳地区人杰辈出,代有俊雄,战国时诸子之一的鬼谷子(王蝉)在此办学。

韩琦、岳飞是安阳的骄傲,神医扁鹊虽不是此地人(扁鹊是河北保定任丘县人)却将自己的身体埋藏在安阳汤阴县伏道村南,成为安阳的光荣之一。

隋末唐初,义军蜂起,安阳滑县瓦岗寨成为义军中心之一,一部《隋唐演义》在评书艺人的口中将义军和安阳的名字传布于街头巷尾。而窃国大盗袁世凯在皇帝梦破灭后,也葬于洹上在安阳留下了他的坟墓——袁林,给安阳添上块耻辱的伤疤。

于今,安阳古迹遍地,寺观多多,犹如苍劲的大树挺立在豫北大地。或许是她负载的历史太久太厚,以至于今日的安阳不得不面临一个沉重的话题:怎样让古代文明的光芒融进今日的灿烂星光之中,再造一次更新的辉煌。

黄河的传说和文化

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 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参考资料: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有关黄河的一切~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参考资料:

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从黄河起源的有何历史依据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有5000的发展史。但近年来,或者出于炒作、或者出于无知,或者是别有用心,某些人不切实际地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10000年前,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000年历史,最让人跌眼镜的是,某些人甚至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西方。

作为一名先秦史的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加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种种不实之词。为此,本人主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适当参考了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构筑了一篇中华文明起源的简明历史。不能说里面的东西没有一点错误和疏漏,但基本的框架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

在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讨论一下中国人的起源和文明的标准问题。

关于中国人的起源,现在可以基本肯定的是:以前我们熟知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都是已经灭绝了的人类,与我们现代人毫无关系。地球上所有的现代人都来源于1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晚期智人。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这些晚期智人大约在5万年前来到中国南方,大约在3万年又有一些原始人移居北方。

根据晚期智人的年代,我们可大约得知这些原始人的迁移路线:云南丽江人(距今约5万年)--广西柳江人(距今约4万多年)--四川资阳人(距今约3.9万年)--甘肃武山人(距今约3.8万年)--内蒙河套人(距今约3.5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万年),这与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结论类似。当然上述路线中还包括许多支线。为了避免罗嗦,不再详述。

大约1万年前,这些晚期智人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形成了北栗南稻的农耕模式。大约8000年前,一系列重要的远古文化出现,成为了中华文明赖以形成的源头。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分别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的贾湖文化、大地湾文化、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兴隆洼文化。其中河南的贾湖文化和甘肃的大地湾文化的影响范围最为广阔。至于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等对我国史前文化的进程影响微不足道,特此说明。

大地湾文化不久发展为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的挤压下,早熟的贾湖文化向东、北、南三个方向迁徙,不久这三个方向上分别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他们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但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我国远古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仰韶文化。

大约5000年前左右,这些文化先后来到文明的门槛上,其中重要的成就有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牛河梁女神庙及其祭坛、凌家滩和良渚遗址中精美的玉器等。不久以仰韶文化为核心,中原大地发展出了龙山文化,我国先民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文化和文明不同,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明的产生一般要求具备三个条件: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以及金属工具的使用,而最明显的标志是国家政权的建立。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距今8000年-9000年贾湖出土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这些符号随着贾湖文化的迁徙几经周折,再加上其他再加上其他文字(如双墩陶文)的影响,最后演变成了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城市位于湖南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年多年前,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受其影响,不久中原地区也开始零星地出现城市,到了龙山时代,中原地区已是城池林立,只是和其他文明古国比较,城市规模偏小,本人的理解是我国当时的城市主要是为保卫特权阶层而设,并非全体居民所有。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某些当时的城池内部有规模宏大的宫殿,但城外却有许多原始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筑。

我国古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源自我国中西部的彩陶文化圈,其特点是强权政治、政教合一,世俗化色彩比较浓厚,为日后中国几千年王者独尊的专制独裁统治尊定了基础。至于我国东部的鼎兴文化圈和筒形文化圈,它们给中华文明贡献的是成套的礼器和系统的祭祀仪式。其中最突出的是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精美的玉器,以及一些高高的祭坛。

我国金属工具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铜器多见于我国西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中,多为小件青铜器,距今约4500年-5000年,而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曾见炼铜用的坩埚,龙山时代已是铜石并用阶段,多见铜渣,完整的金属器具很少。

上述文明要素经过发展融合,到4500年前左右,中华文明开始出现,经过阪泉之战和豚鹿之战,文字算术历法等相继被发明出来,国家雏形已隐约可现,而陶寺遗址的出土则为这些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时间和地点与传说中“尧都平阳”接近,距今大约在4600年前-4100年前之间,陶寺遗址不仅有“王墓”、陶礼器、铜器、朱书文字,而且有城垣、宫殿、祭祀区、仓储区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从聚落形态角度看,高规格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应当是“王都”级聚落所具备的标志性建筑要素。显然,陶寺已具备了早期文明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要素。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的石家河遗址和陶寺遗址类似,年代也相当,基本上进入了文明时代。

距今4000年前左右,龙山时代那些繁盛的考古文化不约而同地消亡了或进入了低谷。 除了北方燕山和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北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和蜀中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文化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进程外,整个呈现二里头遗址一枝独秀的局面。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至直达江南一带。一个大一统的古代国家出现了,许多人把这个国家与夏朝联系了起来。其中心遗址是河南二里头,

据最近的调查与钻探结果,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还要更大。经40多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宫城城垣,发掘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数座,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1处,与制陶、制骨有关的遗迹若干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若干处,以及大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其中包含出土成组青铜礼器、玉器和漆器的墓葬。此外还发现并发掘了大量各类重要遗迹,出土大量各种质料的器物,某些器物上还带有零星的文字。

到了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很成熟了,这时殷商文化取代了二里头文化,中原一带发现了多座商王都城,城市规模已远远超过二里头文化,青铜技术已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此外成熟的甲骨文字和灿烂的方国文明(如三星堆文化)也象征着这个文明达到的高度。

总之,比起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甚至是古希腊,中华文明的出现确实要迟一些,但从考古发现上来说,中华文明至少出现在4500年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并不完全是虚言。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炎黄传说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近50余年来,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许多具体情境日益变得清晰。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精致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经产生。

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最迟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为什么说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黄河发起

因为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考古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岗 原八方遗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黄河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477.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文字的产生

上一篇:寻找前世之旅小说结局(寻找前世之旅小说结局是好的吗)

下一篇:黄河文化诗歌朗诵稿(黄河颂诗朗诵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